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3788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 知道声音在分别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过程:活动1、闭着眼睛感觉一下自己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新课讲授: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3)振动是物体有规律的往复运动注意:(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练习:人说话

2、,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B、正在振动的物体并不一定发声C、木鱼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D、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3、吹笛子时发出优美的音乐声,其声音来自于

3、()A、笛子在振动B、手指在振动C、笛子内空气柱在振动D、嘴唇在振动4、沸腾的水会发出声音是因为()A、水能传声 B、水蒸气能传声 C、空气能传声 D、水振动而发声5、 人发声靠的是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的振动;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_的振动;蟋蟀的叫声靠的是左右翅_发生的振动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

4、,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比较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速大于声速。声音的传播中固液气,光的传播中固液气。练习:(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2)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 ,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注意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

5、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水管,在另一头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易错点:海底的深度s=vt。正确的应是s=vt/2,因为从发出的声音,到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接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内,声音传播了两个海底深度的距离。练习: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

6、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知识点3、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2、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针对训练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7、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2、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3、下列介质传播声音最快的是()A、真空 B、液体 C、气体 D、固体4、北宋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A、空气耳膜听觉神经B、大地头骨听觉神经来源:Z*xx*k.ComC、空气头骨听觉神经D、大地耳膜听觉神经5、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便

8、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交谈,这是因为()A、月球上尘埃太多 B、月球上温度太低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D、月球上没有空气6、人对高山喊话,4s后听到回声(),人距高山约()A、340m B、680m C、850m D、1360m7、把闹表放置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A、一直听不到闹表的走时声B、抽气过程中闹表一直在走,所以听到的闹表走时声不会变C、听到闹表的走时声越来越小D、听到闹表的走时声越来越大8、武侠电影里,一名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是假失明D由于双耳效应,他能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C电影制作者无事实根据的夸张B他的耳朵有特

9、异功能9、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10、发射火炮时,附近房子的玻璃窗会发出声音,这是由于_而产生的11、将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你写作业时听不到手表的声音,若侧着头将耳朵轻轻地贴近桌面,就能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_(填“气体”、“固体”或“液体”)更容易传声12、月球的周围是真空的,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13、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m/s、在这个温度下,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25s,则障碍物到人的距离是_14、进行百米赛跑时,某记时

10、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才开始计时,则他少计时了多少时间?巩固提高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交谈,这是因为()A.月球上尘埃太多 B.月球上温度太低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D.月球上没有空气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有振动的声源,就一定有声音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声源C声源的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D声源的振动停止,声音一定停止3、在雷雨天,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A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 B双耳效应C.闪电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 D.声音经过地面、山川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4、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

11、,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5、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m/s)(提示:可以利用声音差及距离等)6音乐会上,打击乐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_产生的,并经_传入人耳。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 不能传声。7、将一台正在播放收音机用塑料袋封装后完全浸没在水缸中,此时人_(填“能”或“不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此现象表明_。8、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

12、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9、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某同学在足够长的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了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则他听到声音的次数是3次,第一声从_中传来;第二声从_中传来;第三声从_中传来。11把一个鼓平放后,在上面放一些纸屑,然后用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什幺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幺? 12、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秒他听到了回声。问:若他喊时离高崖是875m,则汽艇行驶的速度是多少?课后思考:为什么蝴蝶在空中飞时悄无声息,而苍蝇的嗡嗡声却令人讨厌?课后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