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73787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论述题复习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系 2007级财政学开卷考试论述题复习部分资料,欢迎分享1、如何理解和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答: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资源配置、收 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确定范围一一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结构一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

2、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规模结构一一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调节投资一一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效率一一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或少征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 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4)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 展。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并举;当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或二者并举由此扩大需求。2)在

4、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有这种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 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2、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答:(1)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

5、,最终归结为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效率与公平是整个财政理论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任何一笔财政收支都应当同时从效率和公平做出评价, 只择其一,则是偏颇的。(2)从我国改革开放得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财 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 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

6、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 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效率),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 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 过程也是无疑的。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 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

7、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 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其次,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 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4、怎样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答:(1)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 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 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终止,转而趋于回升,达到 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2)政府活动

8、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 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 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 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2)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是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公共支出呈阶梯状增长。内在因素。在正

9、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稅率所征得的稅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 上升呈线性关系。外在因素。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 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 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3)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 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

10、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 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 GDP 的增长速度。(4)官僚行为增长论。这里官僚特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部门的代理人集团。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 官僚们的权利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制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 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5、试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并简略说明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

11、法。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并由政府支配使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国家要考虑如何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益评价问题。当然,只有当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 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通常说,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 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

12、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 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成本效用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效应分析法,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 最高的方案的方法。因素分析评分法: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 价的一种方法。最低成本法:也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引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6、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

13、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 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 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用于购买商品 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

14、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 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难以换算。由于以上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 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 效益约束是软的。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 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

15、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 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 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7、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途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

16、基金积累制转换,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要建立有效的社 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险税。第二,要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值。有必要培育和发展 长期融资市场,促使居民长期储蓄向投资转化。从 80 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运行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进一步完善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要害还在 于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比较低,保障水平过高,将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