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治疗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7335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本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本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本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本治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本治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本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治疗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本治疗法1 导言人本治疗法(Person-dentered Therapy)又名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的 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士( Carl Rogers 19021987)。罗杰士自1940年开始建立 此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治疗方式。此疗法充分反映出罗杰士的个人体验和理想。罗杰士生于一个父母管教非常严格的清教基 督徒家庭。 父母高度强调刻苦、忍耐、自我约束和崇高的道德标准,引致早期的罗杰士内心 常有强烈的压迫感、自信心低落、孤寂、与其他人的关系疏离,不敢与人坦诚透露内心的意 愿,因为怕被家人批评为贪婪。故此,罗杰士创造此治疗法是刻意希望帮助协

2、助人释放内心的 枷锁,开阔自己的自由感,重拾本身活泼的动力,忠于自己和尊重自己。此疗法亦深受罗杰士的兴趣所影响,罗杰士曾攻读农务科,非常喜爱大自然和栽培植物。 他认为人的成长好比植物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周围有适当栽培的条件;故此,他所订立的一 些基本条件(core conditions)亦成为此治疗法的精髓。基于此治疗法很着重对生命的投入和体验,以及对人的尊崇,它被视为“存在人道主义 派”的主流,与强调人是潜意识被控制的心理分析派、强调人是被环境控制的行为治疗派分庭 抗礼,从而成为辅导界的第三势力。人本治疗法的历史发展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本治疗法经历过不少的改变。罗杰氏和他的跟随者一直作出这

3、方 面的研究和临床实验,不断修正治疗的理论和方式,务求使它更适合时代的需求。大致上来说,人 本治疗法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Corey,1986a)一 第一阶段(一九四零至一九五零年)罗杰氏于一九四二年所作的书辅导与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erapy )奠定了这治疗 法的基本概念。当时它常被称为非指引式辅导(non-directive therapy),因为罗杰氏强调辅导员要 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低自己对当事人的影响,免致妨碍当事人的自然成长;所 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性(non- judgmental)

4、的气氛,以及信赖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着重的技巧乃是澄清(clarification )当事人的意念,表达对当事人的基本同感(primary empathy );这产要是透过一些 留神的技巧(attending skills),如解义(paraphrase)和情感反映(refkectuion of feelings)所达成(lvey, lvey and Simek-Downing,1980 )。另一方面,此时的非指引式辅导员亦避免采用一些指引性 的技巧,如问题、批评、演绎(interpretation)、纪录个案历史、心理测验和诊断(diagnosis)等方 法。二 第二阶段(一

5、九五零至一九五七年)罗杰氏于一九五一年时所作的书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使人本治疗法 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 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这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 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和尽量使他与当事人的关系免除威力性。此阶段所采 用的情感反映较前阶段的深入,务求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rdal self)和理想我(ideal self)之间的矛盾,减低其中的冲突,使两者可以有适当的调和与统合,达致 一个重新组

6、成的自我概念。三 第三阶段(一九五七至一九七零年)罗杰氏在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The Necessary Suff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 。这可以说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这书 内,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 要条件(core conditons),如表里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ve regard)和同感(empathy)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

7、导当事人 探讨问题,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关系和对彼此的感受亦极为重要。四 第四个阶段(一九七零年至现在)这个阶段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个人的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更可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influencing skills),如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回馈(feedback)、问题(questions)立即性(immediacy)等。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动态仍是 深受重视。大致上,此阶段不强调技巧,而着重于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 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罗杰氏于一九七四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

8、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 Corsini, 1986)。改名后,更能 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之信 念。假设与概念人本治疗法包含一套很独特的人格论,对人性本质及行为有很详尽的解释。这些理论亦透着“存 在-人道主义”的意味和罗杰氏积极的人生观,清楚地反映出此治疗法的基本精神,指引辅导员应以 何种角度去了解当事人及在辅导过程中应采取的路向。一 人性观1 良善的本性 如同孔子般,罗杰氏对人性抱着非常积极的看法。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理智、仁慈、现实、进取、可信赖和有目标的。他并觉得人是有责任感,能和谐地与别人合作和迈向成熟。在适当 情况下,人是有能

9、力指引和掌管自己的生命( Rogers, 1959)。2 要了解人的整体性在罗杰氏心目中,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彼此相关和互相影响的;我们断不能单凭某一两种行为 来分析他整个性格。他主张人是一个“统合的整体”(integrated whole)。简单来说,当我们看到人 的行为表现,要进一步理解其情绪、感受、观感和处境等因素。例如一位单身母亲常以打骂方式督 责其子女,旁人可能认为她不爱惜子女;但若从其他角度看,却发现该母亲实在是悉心地照顾子女 的需要,如饮食营养、功课、社交活动及礼貌等;只是她期望很高,怕孩子会有行差踏错及担心自 己未能适当地管教子女,所以才倾向对子女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以免他们出现偏

10、差行为。罗杰氏相信若当事人整个人的适应是满意的话,其他的问题便会逐渐消失;但若当事人的基本 问题未被解决,而只是某些表面问题被改善,到最后,其基本问题仍会经过转移的过程而在其他行 为上表现出来。例如一名少年被发现在超级市场盗窃,这行为之背后原因看似是贪念所致,但实际 却是受朋辈影响,想拥有名牌用品,以求得到朋辈的接纳和认同,故有此行为。辅导员要从人的整 体情况着手,例如协助此少年增强自信心,学习如何适当地拒绝朋辈的不良要求,而非单是消除其 高买行为。3 自我实现的倾向( self-actualizing tendency)罗杰氏深信人有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之倾向,例如满足食、穿之基本需要后,

11、会寻求安全 感、知名度以达致自我实现。此倾向乃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促使我们发挥内在潜能,提升 本身的功能,使个人更超成熟。他认为所有心理困扰都是由于此倾向被压止所致。例如:沈少艾(Mina shum )是一位加拿大华商女导演,自幼喜爱艺术,她对华人在加拿大生活有很深的感受, 很想将此拍成电影,向华人及主流社会表达出来。她成长后加入戏剧界,并导演一套名为 “变喜”(DoubleHappiness)的电影。该片甚获好评,成功地将其意念表达出来。4 个体的评估过程( 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人经常不断地衡量本身所遇到的经历,判断这些经历是否对本身有用,能否协助满足

12、自我实现 的倾向。基于此种倾向,人会追寻或珍惜一些能帮助发挥本身功能的经历,而避开一些会妨碍本身 功能的事情。例如:一个婴儿在寻找食物过程中,自然喜欢一些能提升本能和协助适应环境的经 历,如好奇地探索;另一方面,会抗拒一些不能协助提升本能的经历,如痛苦或肚饿等。此评估过 程是自发的,而不是经过刻意思考。故此,它能真正反映出个体的需要和协助自我实现的方法。5 主观的参考架构(subjective frame of reference) 罗杰氏认为了解别人的窍门,是在于我们能否采取现象学的角度( phenomenologicalapproach),亦即是我们能否重视当事人主观的参考架构。这是指旁人

13、(如辅导员)需尝试体会当 事人对某处境的主观经历、避免将旁人本身的看法强加于当事人身上,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个 别不同的经历、性格和自我概念,对同样遭遇都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主观的体验对当事人来 说,不但是非常真确和实在,而且更影响他的行为。例如:同是上司的一句早晨,甲职员听后可能会很开心,觉得这是上司对自己表示欢迎和友善 的行为,因而增加对上司的好感,对上司更为信赖和勤奋为他工作;但对乙职员来说,他听后可能 会感到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上司间接讽刺他没有更早上班,因而他以后对上司会更加抗拒、不信 赖、更刻意保证自己。在此情况下,若我们刻意强求乙职员接受上司不是讽刺他或教化他要“客观”地看事物

14、,相信多 数会碰着一鼻灰,被乙职员反驳谓“你又不是我,你怎会知道上司与我的关系!”所以,最切实的方 法莫过于接受乙职员有此感受,和详细地与他探讨这些感受的存在、由来和影响。二 自我概念1 自我概念的意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氏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 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real, underlying organismic self)(尼信钟氏Nelson-jone, 1982),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如一个只有七十五 磅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是一个大

15、肥妹,她不满意自 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 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氏的话, “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 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Rogers, 1959, P.200 )。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 Nelson-Jones , 1982)。我 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2 自我概念的形成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自我经验(self-

16、experi ences),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 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 多的自我经验。基于这些自我经验,我们于是便建立一套对自己的看法,和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产生喜欢或讨厌的感觉。比方说,一个经常挨饿的婴儿,他的自我概念很可能是包括“我是一个 常肚饿的人”、 “我不喜欢肚子饿”和“我得不到家人适当的照顾,所以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等等的想 法。故此,自我概念其实是透过我们与环境,尤其是生命中重要的人物相交而形成。3 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conditions of worth) 在日常生活中,罗杰氏留意到要得着家人的关怀并不是无条件的,当事人必须满足家人的要求、期望或家庭规条,这些东西便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例如:志强的父母很希望他能考进医学 院,将来成为医生。若他真的能成为医生,他的父母必然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