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723800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鄙陋与远谋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曹刿论战有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8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

2、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鲁庄公十年(前68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 他人意见的明君。

3、曹刿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第二篇: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

4、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

5、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研习新课 .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

6、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年

7、,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

8、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一个爱国君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所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位 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

9、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

10、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11、。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

12、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

13、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三篇:曹刿论战翻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14、”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15、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曹刿论战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又何间(jin)焉 玉帛(b)辙(zh)轼(sh)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