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与歼十20年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KB
约26页
文档ID:511716524
我与歼十20年_第1页
1/26

雷强专访猛文出台:大泄《我与歼10 二十年》! 专访雷强——我和歼十二十年(上) 我与歼-10 二十年 --专访歼-10 首席试飞员雷强大校 谨向雷强、试飞团、成飞 611 以及中国几十万奋斗在在一线的航空 人致敬,因为你们的 几十年不懈努力与忍辱负重、承担了人民与国家巨大的希望、压力和 责任,并最终坚持 到最后,才能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歼-10! 进入歼-10 试飞行列 记者(以下简称记):雷大校您好,先给我们回顾一下您和歼-10 的渊 源吧雷强大校(以下简称雷):八十年代中期,决定研制歼-10,但当时并 没有具体名称,只 是叫做三代机,还有一个名字叫 "新歼" 歼-10 研制之初,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试飞 员,竞争很激烈对于试飞 员而言,要想飞歼-10,首先要具备三代机的知识当时我国 战斗机 除了歼-7M以外都没有平视显示器(平显),而三代机以平显为主显示 界面,其主要仪表也都是数字化仪表,这使得中国的飞行员很难适应比如当时 空战靠的是歼-7, 它采用瞄准具加测距器进行搜索和跟踪,而以后的空战,靠的是雷达, 雷达会把搜索、攻击等信息都显示在平显上当时我国的飞行员习惯于使用传统的光 学瞄准具,觉得靠平显执行任务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当时外国专家曾下了结论:中国人 可以造出三代机,但是没人能飞!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很丢面子的! 为此,当时空军从全军范围内挑选了 24 名飞行员,到成都飞机设计 研究所去做平显的适 应性实验:先科普,未来空战模式是什么,平显主要提供哪些信息, 从最基础做起,去 适应三代机的操纵界面。

当时先做看画面判断形势的试验,叫做 "YES/NO"实验飞行员[ 转自铁血社区 ]两个指头分别按着"YES"键和"NO"键,然后观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 不同画面,主要是实 战时平显上显示的判断画面,如果飞行员判断显示画面是正确的按 "YES" ,如果错误则按"NO"要求我们以0.3秒一次的频率进行100次判断,1次都不 能错!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人连电视机还没见过呢,如何适应和计算机进行对话?当时选 拔的 24 名飞行员只能先练习"YES/NO"实验,其他更复杂的科目先暂缓每人每次练习2 小时,轮换着来最 终,我是第一个通过这项测试的!第二个是卢军,第三个是空军某基 地一位参谋长!当[ 转自铁血社区 ] 时只有我们三个人通过了!后来也证明这三个人都在后续的一轮轮残 酷选拔中胜出,去国外操作三代机 LAVI 的模拟器,因为模拟器和当时真实的三代飞机 比较接近!1986 年, 我们三个人就去了国外,这是最初的让飞行员介入新歼研制工作!当 时我们三个分别负 责体会三代飞机的机动性、飞品质和包线边界飞行性能飞完回来以 后,就写笔记报告 ,为以后研制自己的飞机提出意见当时我29岁,正是试飞员的黄 金年龄。

在这之前,我试飞歼-7M时飞的还不错,所以组织上就把我作为重点培养的苗 子,当然,这并不意[ 转自铁血社区 ] 味着我一定能首飞!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机要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等,这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由于年龄 等原因,许多当年选拔的飞行员们陆续续地退出了此时就需要再次 选拔在作战部队里许多人飞的很好,但他们是在歼-5 之类落后飞机上培养出来的,直 接飞三代机的跨度太大, 于是决定第二次选拔的范围就限制在各试飞大队和技术军官 中 要求年龄在 30岁左右,预计在1997年前后身体状况仍可以飞行于是又选了19 个 人,这些人大部分是[ 转自铁血社区 ] 试飞部队的,如试飞团、第三试飞大队、试训基地等,还有空军机关 的一些技术干部这 19 人就成立了"新歼" 试飞员小组! 在"新歼"飞机设计当中,许多地方设计是否恰当,必须由试飞员亲自 体会,再提出意见和要求 "新歼"19 人试飞员小组人比较多,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各单位骨干,不可 能要求所有试飞员小组的成员都把手头任务搁置下来,专门集中在成 都来配合实验,于 是又进行选拔,这次选了九个人,称作"首批试飞员"小组! "首批试 飞员"小组的九个人[ 转自铁血社区 ] 从此全面介入飞机的设计。

这9 个人整天在研制一线摸爬滚打,向设 计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 再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快要进行首飞了首飞时共设立了5 个试 飞员岗位,于是再次从"首批试飞员"小组中选拔了4 个人,再加上当时成都第三试飞大队 的时任大队长,一共是 5 个人,构成了后来的 5 人首席试飞员小组 往后,我又完成了 歼-7III,歼-7E等飞 机的首飞任务,引起领导的注意,觉得我飞得不错!所以就将我和卢 军重点培养, 1993[ 转自铁血社区 ] 年派遣我们两个人去国外培训,重点飞尾旋和苏-27/苏-30 等飞机 谁料不久后卢军同志 在飞行事故中牺牲,真是天妒英才之后领导让我一个人飞,我不赞 成,提出必须再选 一个试飞员与我一起学习,这既能分担任务,也能防止试飞员产生骄 傲的心理(飞机如只 有一个人能飞,很容易滋长舍我其谁的心理),结果就推荐了李存宝, 后来我们一直在国 外培训经过了如此漫长和曲折的过程,终于到了确定首飞试飞员的时刻回 首这一过程,当时[ 转自铁血社区 ] 第一批选拔出来的试飞员中,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首席试飞员小组之 中,也只有我一个人经历了新歼首飞前的研制全过程!第一个通过"YES/NO"实验,第 一个在国外完成试飞 培训,第一个完成型号飞机的试飞全过程。

1995 年时,就确定了担 任歼-10 飞机首飞任 务首席试飞员小组组长、首飞地面指挥员是试飞团汤连刚团长,副 组长、首飞试飞员雷强, g-TAS 指挥员李存宝,伴飞试飞员李勇, 4 个人后来加上第 三试飞大队的大队长,一共 5 个人记:和这些最顶尖的试飞员精英相比,您感觉您的优势在哪里,为什 么最后决定由您担任首飞试飞员的光荣任务? 雷:我当时的优势一是年轻,除了李勇,我最年轻;二是技术好,我 飞的飞机最多;三是我肯学,比如说,我的飞行笔记,有很厚一摞子,几十万字的积累, 后来许多试飞学员都借我的笔记歼-10 设计过程中,我提了好多建议,大部分是他 们没有想到的比 如说前起落架收起后,起落架舱门强度不够,老被拉开,我就给技术 人员提建议,我提建议能否像 F-14 一样,来个 2 加 1,即把很长的起落架舱门截开, 前半截的固定在前起落 架上,后半截再按常规方式收起来,这样一来,总的力臂长度就缩短 了,舱门刚度得到 提高后来这被成都飞机设计所采用;第四点,由于我父亲就是飞行 员,父亲的血液在 我身上流淌,耳濡目染,从小就对飞行感兴趣准备成为歼-10 的首席试飞员 记:您刚才说,在成为歼-10 的首席试飞员之后曾去国外学习。

我们 知道当时您已经是 国内最好的试飞员之一,而此时为了参加歼-10 试飞,您还要学习那 些技术? 雷:我们第一次去国外培训,先完成二代机的一些科目,有一个过渡 的过程当时三角 翼飞机的尾旋试飞是国内的遗留科目,无论歼 -7 还是歼 -8,都是三 角翼,一旦遇到尾旋 怎么改出来,谁也不知道完成尾旋培训之后,我们回国进行了 K-8 教练机的试飞,K -8首次尾旋试飞时请了俄罗斯的飞行员来飞,后来的尾旋科目大部分 是由我完成的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三代机,包括苏-27,苏-30 的试飞苏-27 的试飞 培训分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学习飞三代机的试飞方法 --电传飞机有自己的试飞方法(二 代机是舵面操作,而 三代机是姿态操纵)咱们原来的试飞技术,主要是基于二代机试飞 技术,虽然有些技术 三代机依旧在用,但电传飞机和机械飞机操作完全不同,从试飞角度 讲,三代机的许多 数据,用二代机的试飞方法是无法获取的 第二阶段,我们才飞苏-27/苏-30 的尾旋歼-10 不能像歼-7/8 一样 有遗留试飞科目, 所以要培养能飞尾旋的飞行员,把全部试飞科目完成,所以事实上我 们共进行了三次培 训在俄罗斯培训,我的收获很大:授课没有教材,全靠自己记,记录过 程中,我是边记录 边画图,学习笔记一次成型。

所以后来李中华,徐勇凌去培训时,一 看我的笔记,感觉 就是教材,而别人的笔记都需要重新整理记:两国的飞行员比起来如何?有哪些差异?他们认可咱们的技术 吗?雷:俄罗斯的试飞员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好他们的飞行技术没得说; 理论讲得也好, 原理、公式脱口而出而中国试飞员在理论方面要稍逊一筹! 俄罗斯试飞员也认可我国飞行员的技术我们刚去俄罗斯时,他们认 为中国没有试飞员,因为中国的战斗机,比如歼 -6、歼-7 其实都是仿制苏联的相应型 号,都是在苏联就试 飞过的,那还试飞什么啊?于是他们就问中国试飞员飞过什么?我们 说飞过哪些科目, 他们不相信,于是第二天就让我们飞,试飞用的飞机是乌米格 -21, 对应型号是国内的歼 教-7我们飞过阶跃、扫频、脉冲等动作以后,他们就说,你们确实 飞过因为这些动 作,试飞员要是没有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飞行,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飞行员在正常飞 行时不可能做过这些动作等我们把尾旋飞完,他们说:你们中国试 飞员的试飞技术, 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半个总设计师 记:以前您也说过,试飞员可以说是空军在航空部门的客户代表,半 个总设计师,飞机 研制出来之前,您具体提过哪些建议? 雷:大概有上百项吧,比如驾驶杆,油门杆,当初都是我们用橡皮泥 捏出来的。

油门杆 上的 9 个按钮应该怎么布置?怎么样才能既舒服,又能把几个手指都 利用起来,这些全都 是飞行员提出来的!再比如控制系统,拉杆时我感觉反馈的力量过大, 就要求设计人员 逐渐往下减,直到合适,然后让许多飞行员来试用,反映比较满意! 再比如下显示器的 仪表,应该怎么显示,怎么排列,我按某个键应该出现什么信息等等, 都应该符合飞行 员的习惯显示器单边有 5 个按键,4 周加起来 20 个键,3 个显 示器周围一共是 60个键,这 60 个键都需要设置好,要有利于飞行员的记忆以及使用! 比如我想看油量,只 需要按某个键,直接调出油量数据,而不是需要逐级选择菜单再比 如飞机设计方面, 咱们的减速板是梅花式的,我们提出这可能会对飞机的稳定性有影 响,需要切角、打孔 ,后来设计人员发现原先的设计的确存在不利影响,他们就切角和打 孔,果然把问题解 决了!再比如用油顺序,先用哪个油箱,用到什么程度?飞行员必须 能控制 第一代、第二代飞机是设计师设计出来,交给飞机厂制造,然后硬" 塞"给飞行员的设 计师会告诉飞行员这飞机有一长串大大小小的毛病,飞行时必须时刻 提防飞机进入可能 诱发这些毛病的范围,然后飞行员经过漫长而痛苦的适应过程,才能 逐步发挥飞机的飞 行性能。

这期间,适应好的人就飞了,适应不好的人可能就摔了!现 在飞机设计则离不 开飞行员,要尽量按照飞行员适应的方式设计飞机的操纵界面,才能 做到人机一体咱 们现在的问题是设计师不会飞,飞行员又不懂设计!但国外就不同, 国外许多设计师年 轻时就是试飞员!等到退役了,可能就去设计飞机,比如约翰.伯伊 德!在这种滚动体 制下,总会有出身试飞员的设计师出现!我也期待着国内能出现这种 复合型的人才与歼-10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记: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研制进度的推进,歼-10 的面纱应该逐渐在 您面前揭开了您第一次见到歼-10 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感受? 雷:我第一次见到的是歼-10 的全尺寸木制样机此前我们看过无数 次图纸,按说对飞机是什么模样应该了如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