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7106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径教材的基本教法陈建国本次讲授,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认识与实践,供参考与讨论。一 对田径教材运用程度的认识与实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必须有可用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是:教材(教学的用书)、教授(教师的活动)、学习(学生的活动)教材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依据,对教材的认识程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对教材的认识可分几个层次:(一)理解教材:理解就是懂,弄懂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所教的课程涉及什么内容(专项技术;专项理论;教学方法、手段;训练方法、手段;专项研究方法;竞赛规则;裁判工作方法等专项基本知识)。也就是说对教材的每一章节都要熟悉。(举例:短跑技术发展(演变

2、)、要求、理论支持,教学方法以、手段、竞赛中所涉及的规则、裁判工作等以及该项目的发展趋势等)(二)掌握教材:就是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与运用。在弄懂教材的基础上,并能灵活的运用。教材是系统的,它们章节之间相互存在着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的结合。如:在进行某一项目时,与场地结合(第一次课);在进行技平达标时,与规则、裁判方法、竞赛流程;项目间的共同点,如:完整技术结构;节奏(跨栏、跳远、跳高);动作结束特征(未环节)其重要性。掌握教材不仅体现在本课程的教材,对其它相关教材的基本知识也应有所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解剖、生物力学、生理、心理等。(三)钻研教材:就是深入研究技术动作

3、实质性要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教材所阐述的内容不是进行简单的表象描述或硬搬运用,而是进行实质性的讲解与有针对性的运用。如:l 加速跑与途中跑的不同动作特征;l 蹲踞式起跑的抬臀与移肩关系;l 背越式跳高的杆上“反弓”动作与挺身式式跳远的“挺身”动作的形成原理;l 背越式跳高“倒杆”致病原因;l 跳远助跑上板不准确的原因;l “扒地”效果的前提,大小腿的折叠(被动收缩);二 对田径教学方案构思的认识与实践合理构思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体育院校田径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普遍是,田径运动的概述、技术原理、技术分析、竞赛规则、裁判法与技术部分是分别进行

4、。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环境中按这种模式进行也不可非议。但是当教学时数、教学组人数等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并且结合田径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和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全方位能力培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桶状”理论原理,运用立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与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举例:教学效果)在教学进行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田径课程是系统的,知识的掌握应全面的,各章节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在这种系统论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线性的教学模式,如讲技术时单一讲技术,讲理论时单一讲理论。在田径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应是全方位的。为什么运动员不能进行田径课程全面的讲授,其根本原因就

5、是知识的单一性。(对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原则、方法等知识的不全面)根据田径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和社会对田径课程所需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技术动作为主体,围绕着技术动作同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讲授(概述、原理、场地器材、规则、裁判、教学、训练方法手段等。)形成一个桶状知识结构,全方位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就技术本身而言,教学方案构思成“三W”教学方案。l HOW(如何做):当进行其一技术(环节)教学时,明确该技术的正确概念是什么?,要实现这个技术应该做什么?如:讲起跑后的加速跑时。加速跑的任务是什么,要实现这个任务,在加速跑动作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动作要求);l WHY(为什么):在加速跑

6、练习过程中,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进行,不做行不行,为什么(动作分析与相关理论)l HOW(如何教):掌握了技术和懂得了道理,这仅是自身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将知识传授给教学对象就必须知道如何教。(教学方法)l 在如何教的过程中,具体的认识是与实践是:顺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一般常规与方法有序地进行教学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或掌握田径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如:概念任务动作要求教学方法技术分析。逆式教学:就是根据环节技术动作的相互关系(因果),从影响动作效果的根本原因着手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明确正确动作形成的因果关系,学会多方位分析方法,防止头疼医头的单一行为思维方式。如:l 途中跑的“扒地”动作:做

7、好扒地动作的前提是什么,(三点)重要的一点摆动腿的折叠(技术),进行相应的练习手段(原地、行进的摆动腿的折叠练习与扒地练习。l 铅球的维持身体平衡动作:最后用力程度(充分)。重点分析教学:分析完整技术和环节技术的相互关系,确定重点环节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旨在强加对重点技术环节的认识,提高对重点环节技术练习程度的意识,掌握完整技术的精髓,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背越式跳高首先要求什么?(提问:背越式跳高为什么能战胜其它姿势?)l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速度是重点(助跑),多种形式的弧线跑(空地、跳高区),练习中的要求递进(技术、速度、节奏)概念演示教学:将可进行讲解(不易明确)的概念,通过演示或实验

8、的手段进行教学。旨在体验正确的概念,通过体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实现正确动作的完成。如:背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原地推铅球(直、屈体):启发、互动教学:通过教师或学生的演示或提问,先由学生进行思考、表述,再由教师进行归纳的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训学生观察与讲解能力。如:l 跨栏步练习:教师演示,学生讲;(竖栏、横栏)强化意识教学:在某一环节技术教学过程中,对难掌握或易犯错误的环节技术或技术细节,从行为意识上重点强调的教学。(行为意识建立是有条件的:(空间与时间)、(外力协助)。旨在加强心理指向,增强对相关动作进行的意识,体会或掌握其动作。如:l 栏

9、间步练习:不同栏间距练习(第一栏七步或五步)三步、五步、三步。形成下栏快速跑的感觉l 跳远起跳前几步节奏:无标志,加强跑的意识,形成在跑中跳感觉。l 跨栏步的起跨腿提拉:外力协助,形成大腿向上前提拉的感觉。问题分析教学:对易犯错误的技术(问题)先行提出问题,分析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过程。旨在明确产生问题的所在,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体会或掌握其技术。如:l 跳远助跑步点不准确的问题:(有效与无效准确上板上界定。)速度:建立跑中跳的意识(无标志练习),节奏:明确节奏的类型与节奏的作用。一旦加速意识与节奏建立,距离逐渐加长至全程。开始进行全程是没有具体长度的,但有步数。助跑步点不准确的根本原

10、因中在全程进行的过程中,身体用力感觉不稳定,使之步长发生变化,下面就要分析容易发生身体用力不稳定的方面有哪些,(起动姿势、开始加速的几步,到达第二标志(较大速度前)、起跳腿放脚)起跳板与起跳区域的统一。一般在跳远进行起跳时,想到的是起跳板(初学者),应该是心中有板,眼中无板,起跳实际是在一个区域内完成。l 跳高起跳倒杆的问题:起跳脚放置的位置与弧线助跑时身体内倾的程度。比较分析教学:就是对相邻的技术环节或类似技术环节,进行对比分析,甄别不同技术环节动作特征的教学。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所学技术的动作特征,增强完成动作的指向性。如:加速跑与途中跑比较(着地方式、重心关系、后蹬程度、两脚路线、上体

11、姿势);跳远与跳高起跳比较、(脚着地与身体关系、摆动方向,助跑技术(重心)三 对动作要求的认识与实践l 要求是技术教学进行过程中的核心。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对其一技术或某一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相差无几,为什么又会出现效果上的距离。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是从教师自身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技术环节的要求提得准确还是不够准确或是根本就是错误的。在此所讲的要求,不是教科书中对技术秘提出的要求,而是对要求一般可视为对动作实质性问题的深度认识。也就是说,在讲解时,所讲解的不仅是教科书的的要求(表象),重要是要讲实现动作的实质要求。如:l 加速跑与途中跑:一般的认识是几个逐渐(表象),实

12、质是(脚着地的方式(后伸)、脚着地点与身体身体重心的关系、支撑腿蹬伸的程度、两脚着地点的路线。l 蹲踞式起跑:动作速度的关系(抬臀与移肩)。l 背越式跳高首先要求什么?(提问:背越式跳高为什么能战胜其它姿势?)l 跳高起跳:弧线助跑与起跳的关系(重点是弧线助跑的技术、速度、节奏) 技术正确对重心的影响;(特别是最后一步放脚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快速度对身体重心的影响;(对过杆的影响) 助跑节奏对速度利用与起跳效果的影响。l “挺髋”、“挺身”:(动作形成的原理)l 蹬伸程度:三关节蹬伸与踝关节蹬伸的关系。l 蹬伸与摆动的关系:(蹬伸的生理机制(牵张反射)、摆动的价值(紧身、增大支撑作用力与加速起

13、跳、方向)对动作的要求不仅存于在技术动作教学的要求中,准备活动中同样也应该要求准确。如:l 弓步压腿(前压腿):上体的姿势、后腿伸的程度、方向;l 扩胸运动:两手翻或不翻;在训练过程所采用的练习中也是如此,每一个练习都有准确的要求,如:l 半蹲练习(角度)、负重台阶交换跳(重心)、跳深练习(高度)。专项技术练习时的姿势、角度、幅度、速率。要求提出的基点是对动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动作环节与动作环节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四 对田径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与实践合理科学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内容、要求相同,不同的组织形式将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组织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

14、不同的组织形式,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讲解、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一)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1 热身的形式:(一般形式多采用慢跑、游戏)l 协调性活动:目的是发展协调能力。具体手段主要有:侧身摆臂跳、同步走与跳、后退折叠腿跑等l 趣味性活动:目的是调动课堂情绪,培养多方素质与能力。具体手段有:多种预备姿势听口令跑,变向跑,集结跑、“S”形跑、螺旋形跑、双人掮肩跑、双人牵手跑,双人牵手旋转跑2 身体伸展运动形式:身体伸展的目的是使身体的各环节的骨肉群、肌腱得到充分拉伸,使各关节增大活动幅度,提高关节的灵活程度。每一种活动形式有着其独特作用。l 原地徒手操:主要是对初学者使用,强

15、调动作的规范性与练习的要求与作用。l 行进间徒手操:相对于原地徒操难度大些(协调能力、动作熟练程度)。l 肋木操:利用肋木的固定性,进行某些强制性的练习和专项练习l 双人操:培养相互配合协调、和谐能力,相互交流沟通的言语表达能力(二) 基本部分组织形式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如果,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中,仅仅只是以教师一个主体,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指导等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仅是在这种教师的传授知识活动中的单纯客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由于其积极的认识活动,同样是构成教学教程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学习,便没有教学。(引用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观点)这一观点阐述了教学过程是双方,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了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入与互动。在这一现代教学观点的指导下,田径教学的基本部分进行以下组织形式:1 教师演示,学生描述,教师归纳。目的:培养注意力、观摩力、敢于表达力(勇气)l 跨栏:起跨腿提拉;外展、折叠、提拉(膝高踝低),方向与位置。l 短跑:蹲踞式起跑(提臀、移肩);l 铅球:原地推铅球(蹬、转、挺、推、拨)l 跳高:仰头、沉肩、松膝。2 比较体会,即时提问,感觉描述。目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