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抗旱预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09579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合肥市抗旱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抗旱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抗旱预案(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抗旱预案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4月项目名称:合肥市抗旱预案项目单位: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制单位:安 徽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项目负责:韩玉杰 参与成员:赵家祥 王向阳 许 一 王 辉 时召军 钱筱暄王 兵 刘 猛 尚新红 柏 菊 胡 勇 陈小凤 胡 军 李欣燕 胡永胜 报告审核:王振龙 章启兵 王发信报告审定:赵以国目 录1总则11.1编制目的11.2编制原则11.3编制依据21.4适用范围32基本情况42.1自然地理情况42.1.1地理位置42.1.2地形地貌42.1.3水文气象52.1.4河流水系52.2经济社会情况10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112.3

2、.1水资源总量112.3.2水资源可利用量122.3.3开发利用现状122.3.4城市供用水情况132.3.5水质状况及水污染情况132.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42.5干旱灾害概况142.5.1旱灾成因142.5.2干旱特点162.5.3重点易旱区分布172.5.4历史旱灾情况172.5.5典型干旱年及抗旱减灾措施182.6抗旱能力202.6.1抗旱工程体系202.6.2抗旱非工程体系302.6.3抗旱供水区域划分312.6.4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情况32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33.1指挥机构333.1.1市防汛抗旱指挥部333.1.2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机构333.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

3、指挥部333.1.4其他防汛抗旱组织343.2职责分工343.2.1市防指职责343.2.2市防指办职责343.2.3市防指各成员职责354监测预防404.1旱情信息监测404.2信息报告与处置414.3预防措施424.3.1抗旱工程体系建设424.3.2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424.3.3节水措施434.3.4水污染防治444.3.5供水危机预防措施445干旱预警455.1干旱预警启动455.1.1干旱等级划分455.1.2干旱预警启动条件465.2干旱预警发布465.3预警支持系统476应急响应486.1应急响应等级及启动条件486.1.1 级响应启动486.1.2 级响应启动486.1.3

4、级响应启动496.1.4 级响应启动496.2应急响应启动程序506.3 级响应措施506.3.1抗旱组织发动506.3.2总体抗旱措施516.3.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536.4 级响应措施566.4.1抗旱组织发动566.4.2总体抗旱措施576.4.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586.5 级响应措施596.5.1抗旱组织发动596.5.2总体抗旱措施606.5.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626.6 级响应措施636.6.1抗旱组织发动636.6.2总体抗旱措施656.6.3各区域具体应对措施666.7供水危机应急响应666.8应急响应结束677 城市专项抗旱预案687.1城市供水现状687.1.1合肥城

5、区供水情况687.1.2城市备用水源697.2城市干旱预警697.2.1城市干旱判别指标697.2.2城市干旱等级划分标准707.2.3城市干旱预警指标707.3会商报告制度和预案启动727.4应急响应727.4.1 级干旱应急措施727.4.2 级干旱应急措施737.4.3 级干旱应急措施747.4.4 级干旱应急措施757.5应急结束768后期处置778.1灾后恢复778.2工作评价788.3奖励与处罚789保障措施799.1资金保障799.2物资保障799.3应急备用水源准备799.4应急队伍保障799.5通信与信息保障809.6技术保障8010宣传培训与演练8110.1新闻报道8110

6、.2培训8110.3演练8111附则8211.1 审查和批准8211.2修订完善8211.3名词术语定义8211.4干旱预警指标83附件85附表附表1 合肥市主要提水灌溉泵站统计表附表2 合肥市抗旱服务组织情况统计表附表3 合肥市抗旱预案简表附图附图1 合肥市抗旱应急响应流程图附图2 合肥市水利工程图附图3 合肥市墒情监测站分布图附图4 合肥市易旱区分布图附图5 合肥市主要抗旱水源及供水路线图1总则1.1编制目的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以及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在全省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科教基

7、地和全国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三个园林城市之一,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新世纪以来,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作用日渐显现,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合肥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抗旱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当地水资源量有限,尤其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区域,缺水情况严重。而沿巢湖周边地区,因水质条件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型缺水情况。合肥市域内旱灾频发,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

8、了增强合肥市政府主动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管理水平;有效动员社会资源防旱抗旱,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缺水对城乡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促进抗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编制合肥市抗旱预案。1.2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依法抗旱”。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旱灾预防、抗旱减灾、灾后恢复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重点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健全抗旱减灾体系,防抗有机结合,提高抗旱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3)“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结合区域旱灾

9、时空分布,区分轻重缓急,重点考虑易旱地区,兼顾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抗旱减灾措施。(4)“政府负责、协调一致”。贯彻抗旱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需服从流域和地方政府、上级主管单位的预案,并与相关部门的预案充分衔接。(5)“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结合抗旱管理实际需求,突出抗旱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不同干旱等级下的抗旱保障对象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全面部署,突出重点。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4)安徽省抗旱条例(5)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6)合肥市突发事

10、件总体应急预案(7)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8)抗旱预案编制导则(SL5902013)(9)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10)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11)合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14年修编)(12)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1-2030)(13)安徽省抗旱预案(2013年修编)(14)安徽省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皖政办秘2011151号)其它相关法规、政策等。1.4适用范围该预案为合肥市抗旱预案,用于指导合肥市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情况2.1.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市域总面积1.14万km2,现辖四县(肥东、肥西、

11、长丰、庐江)、一市(县级巢湖市)、四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并拥有四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合肥市介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分别与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安庆、六安6个省辖市接壤,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环抱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2.1.2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高程792m,地形总趋势自分水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地

12、貌特征为丘陵至平原的河谷地貌,呈低山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低山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东部山区以浮槎山为最高,高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山。西部山区为大别山余脉,脉络西东走向,绵延25km,山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大潜山为最高。南部为庐江县境大别山东伸余脉,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山峰高程一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牛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高点。江淮分水岭自大别山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大潜山入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至肥东县元祖山北侧出境。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巢湖支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

13、平坦,地面高程715m,淮河流域瓦埠湖洼地最低高程为1820m左右。2.1.3水文气象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合肥市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的场所,具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大量水汽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春末夏初季风加强,水汽通量也随之加大,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先后进入雨季。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内最高气温为7月,最低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1C,极端最低气温为-20.6C。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h,合肥市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7d。合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37m

14、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现汛期集中。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灌溉期410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7%。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全市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为3.0。区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920mm,合肥市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8月,这4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年蒸发量的50%。2.1.4河流水系合肥市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市域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柘皋河、裕溪河、滁河等,市域范围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2%;长江水系的河流除滁河外,均通过巢湖流入长江。市域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