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70610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是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的结晶,通过教案的梳理,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自 己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来写一份高中化学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 大家收集有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希望你喜欢。#xxxx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 关系。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 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 关系。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

2、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 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 元醇进行命名。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 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 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 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关系。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

3、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 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 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 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 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 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历年考试试题评价: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 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 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1

4、)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A.水B.无水酒精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xxxxr xxxxH CH3CHO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 的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2)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2008(山东省)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A.乙醇B.乙酸C.水D.苯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

5、以由淀 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 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3)(II)的反应类型是。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2)高考试题:2009(山东卷)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 溶液作用显紫色。请根据上述

6、信息回答:(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 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2010山东卷)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 路线如下图:根据上述信息回答:(1)D不与NaHC溶液反应,0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BC的反应类型是(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

7、下I和J 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 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五、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 性质以及用途。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 影响结果。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 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六、教材分析:(一)教材位置: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

8、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 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 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 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 下基础。(二)教材处理: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 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 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编排的位置:两个

9、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 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 同。知识上的比较: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 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 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 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

10、卤酸、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 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 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七、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 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 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

11、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八、教学重点、难点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九、教学策略:课前准备:(学案导学)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 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 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 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 方程式。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 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 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

12、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 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 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 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 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 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 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xxxx人教版高中化

13、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 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 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 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 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 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 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 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

14、进,保持了学习 的连贯性。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 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 衡状态。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三、学习重、难点分析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

15、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 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 速率的因素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 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 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 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 的关键。【教学展开分析】一、教法设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一提出新的概念一提出研究题目一组织探 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一概括一实际应用一完善体系。二、说学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 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 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 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 记的效果。三、教学程序设计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