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70503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DOC 23页)(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一一、教材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

2、上距离。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四说教学理念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三、说教学流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

3、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把实际距离按一定得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的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得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1、比例尺的含义。1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他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实际距离分之图上距离等于比例

4、尺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指出图上距离实际上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单的整数比。2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图纸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弄清求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要一致。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说一说方法。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150000003、教学例2出示例21怎样求

5、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小结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2学生尝试解决,指生板演。解设地铁1号的实际距离为厘米。10=1500000强调求出的实际距离要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教学例3出示例3,提问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讨论得出首先确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根据求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练习设计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2、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度5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3、判断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2比例尺可以带单

6、位。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则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4将一个2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四、总结、拓展课堂延伸。课末,学生谈谈收获及要注意的事项。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消化;另一方面通过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教师将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此说课稿仅供你参考使用,因材施教很重要哟!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

7、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

8、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

9、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

10、、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11、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

12、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

13、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

14、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