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简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70159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严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严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严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严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严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严寺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木结构建筑中的史诗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美学鉴赏旅管 08-3 班 刘超 3081820313一、华严寺简介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的华夏腹地,乃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源地。现今遗存一大批传 说中上古帝王的历史遗迹。不愧为是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祖先、炎黄子孙之根。山西悠久的历史赋予她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山西共有 27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其中包括我国仅存的 4 座唐代木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芮城 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而此后历朝历代的古建筑遗存皆十分丰富,故山西被誉 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中,山西大同市华严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罕见的雕塑 艺术、

2、珍贵的清代壁画以及浓郁的佛教色彩而闻名遐迩,成为山西省辽金古建筑突出的典范。华严寺始建于辽代,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修。其坐落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方,依佛 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修建而成,故名华严寺。华严寺依据辽契丹族“旭 日东升,佛法西来”的说法修建为少有的坐西朝东的布局,反映了辽代契丹族鬼日崇拜与佛 教信仰的融合,也是其民族特征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华严寺现存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与附属建筑天王殿、观音阁、地藏王 阁、钟鼓楼、配殿参差相配,共同构成一座精巧玲珑的院落,分前后两进,呈南北对称的布 局。下寺以辽代原建薄迦教藏殿为主体,保存有辽代塑像、

3、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 阁,天宫楼阁是一组辽代建筑模式,也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藏经橱制作。著名建筑学家梁 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薄迦教藏殿又与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相配,别为一院。上下华严寺的组合,气势宏伟,是我国辽金时期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在我国 古建筑界有着突出的地位。二、华严寺的风格特点 上华严寺建筑群落精巧玲珑、高低有致,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博大宏伟、庄重 稳健的气势,在整体的建筑群落布局上具有层次感。在对前朝唐文化的传承和演化方面,契 丹等少数民族在汉化的同时吸收了汉地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所以辽代的建筑风格也表现了大 量唐代文化风格特点,寺庙建筑也直接传承唐风,寺

4、院的屋顶坡缓,出檐深远,斗拱硕大, 柱子粗壮,整体体现出了庄重朴实感。院落的左右方门门楣处分别嵌有“拈花笑”和“擎竹 间”的砖刻,表现出既精致又不失严谨的辽代风格。大雄宝殿是上华严寺的主体建筑,寺院创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 1062 年),后毁于兵 火。金代天眷三年(公元 1140 年)重建。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墙体朱红 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占地约1500 平方米。是中国保存至今最大的古代单檐木结构建筑。大 殿坐西向东,当心间及左右梢间的辟门形制古朴典雅,斗拱为双抄重栱五铺作,硕大而富于 变化。当心间的补间铺作使用了斜拱。这种斜拱也是辽、金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不但可以 承重,并

5、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殿内按照宗教的要求,需要宽敞的殿堂,便于佛家法事, 故采用减柱法。使殿内前部空间得以扩大,并且节约很多木材。大殿殿顶的正脊高1.5米,两端吻兽高4.5 米。脊饰垂兽作二首相连的形状,形式极为罕 见,正脊上的琉璃鹉吻规模甚大,壮丽雄浑,冠绝全寺,为金代原物。殿内供奉明代造五方金身大佛,每尊造像高 3 米,下为莲花宝座。五尊佛像正中三尊为 木雕,其余两尊为泥塑,并在造型上表现出喇嘛教的特征。这五尊佛像庄严慈祥、雕刻精美 色彩耀眼夺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除五方佛外,殿内还供有菩萨、天王共32 尊,皆为 明代原作。各个姿态不一、神情各异、造型优美儿别具一格。殿内四周巨幅壁画为

6、清代重新 绘制,场面华丽繁杂,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整个大雄宝殿气势宏伟,结构坚固,历经数百余年依旧矗立在高达 4 米的台基之上,大 殿前设立的月台、石级形成“凸”形的平面,这也是辽金建筑中所流行的平面配列。图一:华严寺大雄宝殿下华严寺位于上寺南侧,也分成了前后两进院落。正中是薄迦教藏殿,也是下华严寺的 主体,薄伽教藏殿为存放佛经的殿堂。蒲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 1038 年),保留 至今。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单檐飞式歇山顶,制作精致且主次分明。殿观典雅古朴 是我国传统的木骨结构与斗拱结构相结合的产物。进入薄伽教藏殿,气氛和装饰与上寺大雄 宝殿大为不同。大雄宝殿华丽明朗,金碧辉煌,

7、而薄伽教藏殿则古色古香、森严肃穆。殿内 的藻井和内槽彩画大部分是辽代原物。如藻井和佛像背光上的网目纹是最常见的一种辽代纹 饰。在大殿中央设有佛坛铺垫,供奉竖三世佛,三尊佛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庄严。轴线的 建筑群高低错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既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辽金鲜明的民族 个性,整体具有博大宏伟、庄重稳健的气势。两个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和蒲伽教藏殿在风格 和气氛上的对比又使得上华严寺的金碧辉煌和下华严寺的古朴肃穆得以充分展示。由此可以 看出契丹、女真一方面保持、融合了原先各自的原始信仰,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大量中原佛教 文化,从而创造出新的宗教建筑文化,建立了新的国家宗教礼制,形成了北方

8、独特的西京文 化特色。薄迦教藏殿最富有特色的可数殿内四壁分布着的三十八间壁藏,即藏经橱。壁藏皆为重 楼形式,下为基座,上层为佛龛,中层藏经。藏经橱有经卷近两万册,明万历与清雍正年间 居多。殿内北壁因开窗,壁藏被断开,便在其间以一精美拱桥相连,上建同形制小阁,灵动 别致,极为罕见,从古至今独此一处,给人一种撼动心灵的美感。正因为这个拱桥状壁藏, 薄迦教藏殿才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图二:薄迦教藏殿藏经橱天宫阁图示图三:薄迦教藏殿天宫阁三、下华严寺的雕塑 华严寺佛像庄严慈祥,皆为我国古代艺术珍品。其中薄伽教藏殿的29 尊辽代彩塑可谓集 艺术之大成。殿内佛坛宽大,坛平面沿袭唐制,佛像布局和西

9、安唐代大雁塔门楣雕刻的构图 极为相似。坛上完整地保存着不同姿态的泥塑竖三世佛。佛像全部着色,面部和头冠贴金, 经历了近千年的香火烟熏,已逐渐变为古铜色,更具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自然之风。这些佛像 既有唐代丰满圆润和端庄安祥的风格,又有宋代塑像中生活气息浓厚和生动活泼的特色。佛 坛中央端坐三尊主佛。以三主佛为中心,布置成三组说法的场面。佛坛四角各立一护法天王 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分别座于两侧,其弟子伽叶和阿难、肋侍菩萨、供养童子等,或坐、 或立、或蹲,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衣饰舒展适体,飘带流畅生风,自然雅丽。这些塑像的特 点是形象生动活泼,富有人情味和情节感,突破了佛教艺术那种净化、平淡、肃穆的风

10、格,极具 魏晋以来气韵生动格调脱俗的艺术审美取向。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塑像,不但大胆描绘了人体肌肤的健康与优美,而且流露了人 们的乐观精神。从一些塑像上看到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饱满情趣和欢悦之感,充分反映了当 时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当你置身于诸“神”之中,各菩萨的神情和体态,都会使你感到 这是神化了的“人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造型艺术的特殊魅力,真可谓是“无 声胜有声”的感染力。其中艺术造诣最为突出的当属被郭沫若称赞为“东方维娜斯”的薄迦教殿的合掌露齿菩 萨。合掌露齿菩萨位于殿内中央现世佛释迦摩尼的左侧,只见她站在莲花之上,朱唇微启, 含羞带笑,为世间少见美人。像高约 2 米,

11、跣足站立于莲台上,头戴宝冠、面如满月、长辫 抚肩,上身微坦,颈佩饰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下著裙,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双手合十, 体态丰盈,全身重心落在左脚上,身子往右扭了一下,使她整个的身体有了运动的过程,突 出地表现了少女身材优美的线条。上身微袒,香颈稍斜,面容俏俊,神情典雅,双手合十, 齿微露而含笑。尤其是她向上举着的右手与向右倾侧的头,动作配合得那样自然,与其说是 一尊佛像,不如说这是一位栩栩如生,凝眸欲语,优美而可爱的少女,婉丽动人。合掌露齿 微笑的神态表示着对佛法的领悟,成为下华严寺傲以示人的辽塑珍品,被郭沫若称为“东方 维纳斯”。 郑振铎先生曾这样盛赞她:“那样的美丽。那脸部、那眼睛

12、、那耳朵、那双唇、那 手指、那赤裸的双脚、那婀娜的细腰几乎无一处不是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范型。倚立着 的姿态,娇媚无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馆的 Venus De Melo (米罗斯岛的维纳斯)有些相同 吗?”图四: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四、结论 大同华严寺与辽宁奉国寺、河北独乐寺并称为辽代三大寺院。为晋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 寺之一,在周边地市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华严寺的经橱和彩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地 域性,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 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 告中赞誉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可以说,这个评价不仅是公允的,而 且也是恰如其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