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下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693573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下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下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下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编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六章 孔子、孟子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2在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主张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庶、富、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括之側多枉木,是以

2、杂也”。 关于教育目的:“士”,“君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关于教育内容:“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关于道德教育的过程:知、情、意、行。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A、立志有恒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譬如为山,未成一籄,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籄,进,吾往也”。 B、克己内省 “见

3、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改过迁善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既往不咎”。“过则勿惮改”。 D、身体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慎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知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温故而知新”。 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有

4、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由博返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关于教师的思想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学不厌,诲不倦”。“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6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

5、贡献(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

6、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开启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先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七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经济观点和教育思想。 2“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仁政”重民得民保民教民“性善论”“良知”、“良能”仁、义、礼、智 3“得民心”和“求放心”的教育作用论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

7、关键,而教育则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就是“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古代、今天都不例外。“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五伦”、“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所以孟子主张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申之以

8、孝悌之意”。 5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持志”、“尚志”,“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志,气之帅也”。反求诸已:“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慎独”。改过迁善:“闻过则喜”、“见善则迁”。刻苦锻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 6教学原则和方法: 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专心有恒:

9、“专心致志”。“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启发诱导:“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循序渐进:“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反对“揠苗助长”。因材施教:“教亦多术矣”。“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第三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礼记简介礼记是六经之一,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的一个总集或汇编。班固认为,礼记“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为131篇。西汉宣帝时太学博士戴德传85篇

10、,世称大戴礼记,今存于世者仅39篇。戴德的侄子戴圣传49篇,称为小戴礼记。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就是指小戴礼记。大学、学记是礼记中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中庸是儒家的哲学论文,也言及教育。二、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三项目的任务,即“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程序,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1中庸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率性”。 2中庸将教学过程概括为“学、问、思、辩、行”的过程。 3中庸提出要达到“诚”或“至诚”境界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尊德性与道向学”。 4中

11、庸重视个别差异,提出了“生知”、“学知”、困知”的观点。 5中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四、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外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 1关于教育作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学制体系 关于学制的设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关于大学教育进程的设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12、。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关于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祶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3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记的核心内容,是其精华所在。学记中的主要教育、教学原则有: 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故曰:教学相长也。” 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预、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启发诱导:“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喩

14、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喩矣。”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中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有: 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第七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教育家当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当推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流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

15、其间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次是在汉代,即由董仲舒塑造的儒学;一次是在宋代,即由朱熹塑造的儒学。董仲舒在秦汉之际儒、道、法等各家学说经过激烈的冲击和相互融合之后,坚持了以孔孟为代表的邹鲁文化的传统,把“三纲”、“五常”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同时吸收了燕齐文化的阴阳五行、神仙方士和三晋文化的刑名思想,为汉代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之享有“汉代孔子”的雅号,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生平及教育活动:幼壮之年修学设教;中年从政兼授徒;晚年修学著书。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2文教政策思想: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改革选士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