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693341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 列举由 人民检 察院直 接受理 的案件1 贪污贿赂犯罪;2 国 家 工 作 人 员 的 渎 职 犯 罪;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4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 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试列举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试述回避的理由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本人

2、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 与本案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应提 供有关证明材料高法解释第24条 凡在本诉讼阶段以前参与办理本案的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的办理;但是,发回重新 审判的案件,在第一审法院作出裁判后又进入第二审程序或者死刑复核程序的,原第二 审程序或者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受前述规定的限制;高法解释第25条 第2款证据的基本特征蔷性1. 客观性:是指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

3、在的,不以办案人员的意志为转 移,不是主观想象、臆断或虚构的;2. 关联性: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有存在着客观上的内在联系性,从而能起到证明作 用;3. 合法性:指证据的形式以及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和程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查程序,其中重点强调证据收集手段、方法的合法性;刑事证据规则传闻证据 规则即如无法定理由,任何人在庭审期间以外及庭审准备期间以外的陈 述,不得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意见证据 规则疋扌日证人只能陈述自己亲自感受和经历的事实,而不得陈述对该事实 的意见或者结论;补强证据 规则是指为了防止误认事实或发生其他危险性,而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然 薄弱的证据认定案

4、情时,必须有其他证据补强其证明力,才能被法庭 米信为定案根据;一般来说,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补强的不仅包括被追诉人的供述,而且 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特定证据;补强证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补强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补强 证据本身必须具有担保补强对象真实的能力;补强证据必须具有独 立的来源;最佳证据 规则又称原始证据规则,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记载的内容来证 明案情时,其原件才是最佳证据;该规则要求书证的提供证应尽量提 供原件,如果提供副本、抄本、影印本等非原始材料,则必须提供充足 理由加以说明,否则,该书证不具有可采性;自白任意规则又称非任意自白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基于被追诉人

5、自 由意志而作出的自白即承认有罪的供述,才具有可采性;违背当事人 意愿或违反法定程序而强制作出的供述不是自白,不具有可采性,必 须予以排除;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1. 必须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条件2. 原告必须具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能力 被害人自然人和单位;当被害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或监护 人可以代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此时原告仍应列为被害人本人;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 人民检察院: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且受损失的单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 才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列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 人;

6、3. 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 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侵害人; 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 死刑罪犯的遗产继承人; 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亲友自愿代为赔偿的,应当准许; 高法解释第 143 条4. 诉因是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物质损失 首先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是物质性的 其次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提起公诉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 141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 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7、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 法院提起公诉;”根据这一规定,应有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认为犯 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必须确实、充分;第三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 人的刑事责任;不起诉的种类和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我国的不起诉分为三种:法定不起诉、酌量不起诉、疑案不起诉;这三种不起诉的条件分别是:一法定不起诉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2 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3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4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5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6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7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

8、事责任的;二酌定不起诉:即人民检察院对于起诉与否享有自由裁量权,对于符合条件的,既可以 作出起诉决定,也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的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 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是犯罪行为轻微,依照刑法规定 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三证据不足不起诉: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 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1 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2 提起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各级法院院长或最高人民检察院 上级人民检察院;3 有严格的条件限制;4 法律没有规定期限;5 重新审判的

9、法院可以是原审的一审法院或二审法院,也可以是提审的上级法院;6 不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试述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区别(1)审理的对象不同: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 包括正在执行和已经执行完毕的判决和裁定;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则是判决和裁定 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2)提起的主体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 以及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提起,或者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 民检察院通过抗诉提起;(3)提起的条件不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有极严格的条件限制 ,即必须是经过法定 主体认真审查,有充分的根据

10、和理由认为原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才能依法提起审判监 督程序;而欧哲抗诉就能引起,不论其上诉有无理由或抗诉理由是否充分 ,原审法院的 上一级法院必须对案件进行审理;(4)有无提起的期限要求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法律没有规定期限,只有在发现新 罪或需要改无罪为有罪时,才受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而引起第二审程序的 上诉或抗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逾期而又无正当理由提出上诉或抗诉的 ,第二审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5)审理案件的法院不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案件的法院 ,既可以是原审的 第一审法院或二审法院,也可以是提审的任何上级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判案件 的法院,则只能是第一审人民

11、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6)适用刑罚有无加刑限制不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 ,除人民检察院 抗诉的以外,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而按照第二审程序审判的案件 ,则必须 严格遵守上诉不加刑原则,即在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不 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审判监督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相比 ,尽管两者均属特殊审判程序 ,但是,它们在适 用对象、有权审理的法院、以及审理后所作的裁判效力等方面都有不同;审理监督程序 适用的是一切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对这些案件可以依法由各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所 作的判决或裁定取决于原审裁判的程序和审级 ;而死刑复核程序则只适用于未生效的 死刑含死

12、缓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 ,立即执行死刑的 ,由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命令后才能执行;简述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 这里的“新的证据”是指:原判决、裁定生效后新发现的证据;原判决、裁定生效前 已经发现,但未予收集的证据;原判决、裁定生效前已经收集,但未经质证的证据;原 判决、裁定所依据的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等笔录或者其他证据被改变或者否定的; 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 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认定罪名错误的;量刑明显不当的;违反法律 关于溯及力规定的 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