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685569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以供参考。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难点: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教学方法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设计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

2、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一、电子通信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

3、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具体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讨论: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么?3.影响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教

4、师引导学生归纳:由于在上网的高峰期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网络并不通畅,而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和使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改变信息传输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修建“信息高速公路”非常必要。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立体化的通信网,这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电信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而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承转过渡:电子通信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和讨论:电子通信带来的主要社会变革为:1.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2.提供各种服务,方便人们生

5、活。3.加强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1.电子通信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的,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3.国际互联网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高一上学期地理备课教案(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

6、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板书)褶皱山教师精讲(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

7、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

8、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师:很正确,请看动画。(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

9、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活动探究)(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

10、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板书)(二)断块山(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

11、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生:华山“险”,泰山“雄”。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活动探究)(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出示图片

12、“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讲解教案2一.单项选择题(25x2=50分)读位于平原地区的我国南方某城市示意图,完成第1题。1.20世纪9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比较,该城市()A.城区发展和交通建设受河流的影响越来越大B.交通发展促使城区面积向东大规模扩展C.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D.老商业中心服务范围变小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13、,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A.山水田园城市B.扇形C.多核心D.同心圆3.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世博园园区内建有展馆,但各展馆的建筑风格迥异,这主要体现了A.地域文化的差异B.经济水平的差异C.科技水平的差异D.国家政策的差异4.在人口增长模式的改变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A.出生率的上升B.出生率的下降C.死亡率的上升D.死亡率的下降5.人类历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人口政策B.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人口增

14、长模式向“低低低”型的转变B.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C.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D.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7.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A.工业化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B.纬度偏高,气候湿冷C.人口流动频繁,意外伤害突出D.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8.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为()A.工业革命以前B.农业革命以后C.“一战”以前D.“二战”以后读图(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完成67题。9.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属于下列哪种情况()A.模式B.过渡C.模式D.向过渡10.模式容易造成的主要问题是()A.公共设施严重匮乏B.劳动力缺乏C.教育经费投入不足D.环境压力大读右下图回答11.某年某国第X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00万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A.36%B.46%C.26%D.16%12.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