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67957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句、语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最后提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病题:【考前提醒】 解答语病题很有技巧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时,不要草木皆兵,要善于寻找敏感点,病句题的病点是很规范的。 (2)要掌握合理的判断顺序: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逻辑思维判断法。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二、语言的运用题 总体要求: 语言运用题,最好先写在草稿,对照具体要求,完全符合后,再抄到试卷上,保证试卷的整洁;仿句等一时想不出来,可等到作文后再做。 (1)如果有格式要求的题目,格式一定不能错。 (2)如果有特定对象的,比如长辈、上级等,定要注意语言的分寸。 (3)仿写一定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要求:

2、形式色括字数、句子结构、修辞方式例如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内容须切合对象特点。 (4)概括内容的,如概括一段话的要点、拟个标题,写一句话新闻等,都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抓关键词。如果抓住几个关键词,组合起来,大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了。注意字数要求。 (5)如果是排序,注意寻找首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逻辑关系(时问、空间和事理)。修改,应看清题干要求;错改错不得分,对改对不得分,错改对才可以得分,但将对的改错则会扣分,应慎重。 三、文言文 【考前提醒】 1、文本的阅读难度不会很大。即使有些难,但不妨碍做题。 2、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

3、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由于试卷中有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甩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瑕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5、常见虚词的考查,要注意从已学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的用法来验证考查的新句中的虚词。要注意从语意关系语气等角度来综合考虑。 6、在解答第9、l0小题这种涉及文中信息的筛选、语句意义理解、内容要点归纳的题时,要注意从文

4、中准确筛选相关信息、作具体的对比分析,特别注意张冠李戴和时间段混淆的情况。 文言翻译 【考前提醒】 1、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语气落实,关系落实等 2、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诃的语境意义,也要把握住虚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语调,点好结束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 四、古代诗歌欣赏 【考前提醒】 三个忠告: 1、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考生不要被繁多的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和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2、将古诗分类,归结各

5、类诗主题。如古诗田分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抒怀诗等。以咏史诗为例,它又可分为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三小类,主题无外乎昔盛今衰、警戒后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3、学说“术语”,规范表述。如,技巧方面: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实结含、托物言志、以动写静、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高考所给答案用的都是行话一-同样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简洁,也不准确,再者也易让阅卷老师“走眼”。 唐诗常见表现手法以及其作用:(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3.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6、。 4、双关:一语双关。“情”与“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到“思”。5、通感:用其他感官形容一种感官。比如用听觉形容嗅觉,如远处飘来的香味像voline演奏的名曲6、用典(李商隐、辛弃疾)(二)、结构手法1、衬托或者是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2、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3、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明暗衬、以虚衬实,以乐景衬哀情等。4、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5、虚实结

7、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6、触景生情(景为主)7、情景交融(景与情都差不多)8、借景抒(情为主)9、直抒胸臆(三)、表达方式: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描写常考的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察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或者从时间的顺序。五、现代文阅读 【考前提醒】 窍门有: 1、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 2、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答,因为参考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考生一般不能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

8、去掉修饰语,抽取内核。 3、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 4、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一)、概括语段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抓中心句、关键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综合-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整合信息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信息常常是分散的、凌乱的,必须经过分析组合,用简

9、明的文字表述筛选出的信息,才能整合成最佳答案。整合的方法:1.基本方法:综合-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2.具体做法:把分散在全文各处的重要信息筛选之后,直接分条罗列即可。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出来的原文语句进行简单的转化,如改变陈述角度或叙述方式等。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合并、抽象、概括(通常需寻找能涵盖所有信息的上位概念),转化组合形成答案。(二)、分析技巧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1、表达方式(描写)2、行文结构(设置悬念,铺垫、伏笔、承上启下、制造波澜,起承转合、前后照应 、卒章显志)。3、表现手法(象征、渲染、衬托、对比

10、、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反语、白描、细节、寓褒于贬、虚实结合)。4、修辞手法(比喻、设问、拟人、夸张、通感)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设问:引发思考。)(三)、语段作用 命题模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什么作用?答出作用(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信息筛选(如何体现这一作用的)用原文语言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主旨探究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筛选原文语言的基础上,适度地概括和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