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678264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作者:王霆 杨玉梅 张瑾 选稿: 马逢珏一、调查研究背景 以2009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多万人,加上大量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甚至还有减少之势,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

2、点问题。2009年6月5日,温家宝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对前来求职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因此,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问题形成的原因,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三种成因中,由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

3、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谢作诗、杨克瑞(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杨河清(2007)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大学生还做不到。 为更好地了解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中关村地区企业接收毕业生状况,探索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差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作者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希望有助

4、于政府人事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并为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作者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编制访谈提纲在中关村部分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经理(或招聘经理)、直线经理和已工作半年以上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信息和文献资料,参考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形成了包括6项知识要素、35项技能要素、15项态度要素在内的就业能力预调研问卷,在预调研企业中进行了试测,经过修正最终形成了企业问卷、大学生问卷和高校问卷三大类七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分别是: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包括人力资

5、源经理或招聘经理填写、管理类经理或资深员工填写、研发技术类经理或资深工程师填写三种);2.“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已工作半年以上的大学生填写、应届高校毕业生填写两种);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调查问卷(包括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师填写、软件开发类专业教师填写两种)。根据调查方案,作者从2009年5月开始在中关村地区企业、中关村地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生源高校中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院校包括清华、北大、人大、中财、北工大、河北经贸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等40多所。问卷发放主要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邮件问卷和网络问卷三种形式填答。调查对象包括上述三大类七种人群。调查回收工作于

6、2009年7月初完成,所有问卷由项目组集中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二)调查样本 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275份,有效问卷2641份,有效率为80.6%(见表1)。通过对调查过程的严格监控,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逻辑检查与纠错,充分保证了数据质量和代表性。 表1 有效调查问卷分布情况及数量汇总 (三)统计方法问卷数据的分析处理主要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部分图表通过EXCEL制作,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列联表分析(主要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因子分析、Paired-SampleTTest和样本独立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四)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1企业样本

7、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2)表2企业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2应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3)表3应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3工作半年以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4)表4工作半年以上大学生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4高校教师样本特征数据的描述统计(见表5)三、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情况分析通过对用人单位问卷的数据分析,对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情况有如下分析结果:(一)招聘对象分析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在近三年内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97.44%),只有少数企业近三年没有高校毕业生入职(2.56%)。这说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主要持欢

8、迎态度,校园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适用的一种招聘方式,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吸收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就业更容易。企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来自于211院校(80.00%),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00%。这一方面说明企业重视毕业生的来源,更加偏爱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表明高校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标签,具有甄别能力。所招聘的毕业生以理工类为主,经管类和人文类较少。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以理工类为主(95.00%),经管类和人文类相对较少(均为2.50%)。这一方面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行业及类型有关,主要以

9、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企业的招聘需求中,理工类的需求数量大于经管类和人文类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较高,高学历人才更受青睐。在调查的企业中,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以研究生为主占62.50%,本科生占37.50%,没有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这说明随着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以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主体。(二)招聘方式分析用人单位采用专门的招聘方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招聘。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进校园招聘和依托专业求职网站招聘是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

10、业生的主要招聘方式,分别占30.69%和20.79%。其次,社会招聘会和员工推荐也是通常采用的方式,占17.82%和11.88%。而媒体广告招聘和公司网络直接招聘则不太常用,仅占8.91%。从招聘方式上不难发现,与社会招聘不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开辟了专门的招聘渠道,重视与毕业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校园宣讲会为载体的校园招聘成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专业求职网站功能的健全和技术的完善,网上平台也成为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方式,日益发挥着作用。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是用人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逻辑起点。如图2所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行业发展趋势和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是用人单位吸

11、引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24.76%和20%;其次是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分别占19.05%和18.10%;另外支持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用人单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占15.24%;公司领导风格也是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因素,但并不显著,占2.86%。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企业也逐渐重视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强化以吸引高校毕业生。(三)招聘效果分析高校毕业生从事岗位任务的能力基本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图3所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基本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70.00%),25%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一般,仅有2.5%

1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岗位能力不满足或非常满足岗位需求。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基本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高校毕业生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的比率较低。如图4所示,被调查企业中,高校毕业生在第一年内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的比率较低,淘汰率在10%以下的占60.00%,淘汰率在10-30%之间的占30.00%,不淘汰和淘汰率在30%-60%之间的占5%。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较少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而被淘汰。(四)培养方式分析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员工的培养计划。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岗位实践能力不足,但可塑性强,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重视对其的培养,拟定了有针对性的明确的培养

13、计划(97.37%)。“干中学”是用人单位培养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最常用的方式。如图5所示,由于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操能力,用人单位通常对其采用“干中学”和“传帮带”的培养方式,“上岗指导,强化实际操作能力”(33.33%)和“配备师傅,加强与老员工交流”(24.56%)是最常采用的培养方式,“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专业水平”(16.67%)、“拓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13.16%)、“部门间轮岗,尽快熟悉公司整体情况”(12.28%)也是重要的培养方式。图5用人单位对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培养方式(五)薪资待遇分析研究生的起薪显著高于本科生。如图6所示,其中本科生的起薪最主要分布在

14、1501-2000元区间(41.03%),2001-3000元(20.51%)和3001-4000元(25.64%)区间次之;而研究生的起薪主要分布在3001-4000元(33.33%)和4001-5000元(33.33%)区间。(六)招聘意愿分析多数企业在2009年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在被调查企业中,计划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占77.50%,明确表示不招收的占7.50%,未作明确表示,认为不确定或不知道的占15.00%。这表明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好,企业开始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回暖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起了推动作用。四、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通过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的

15、数据分析,对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如下分析结果:(一)就业求职现状分析就业仍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再深造大军日益壮大。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63.38%,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其次,选择再深造的毕业生也占了相当比重,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5.12%,出国学习的有8.58%;最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为数不多,仅占2.19%,体现了经济危机过后高校毕业生对待创业的谨慎态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刚实现就业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4.08%,满意的占38.47%,一般的占6.84%,不满意的占1.73%,非常不满意的有8.88%,总体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为其提供较为满意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危机后毕业生调整工作预期,更加珍惜和务实地看待工作机会。专门的招聘渠道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主要信息来源。如图7所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占28%),其次是通过专业的求职网站(22.75%),以下依次是参加社会招聘会(14.66%),通过朋友亲戚推荐(14.18%),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2.54%),通过媒体招聘广告(6.57%),通过劳务派遣公司(0.74%)及其他方式(0.56%)。(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