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678215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古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咏怀古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咏怀古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咏怀古迹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咏怀古迹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咏怀古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古迹教案(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内语文教学法教具器材朗读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2、。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

3、,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

4、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千载

5、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

6、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学生自由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

7、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

8、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作业(学以致用):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

9、又是谁。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咏怀古迹教案2 目标展示:、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学导结合:一、昭君出塞

10、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

11、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12、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 再读诗歌,鉴赏情感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一去紫台

13、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深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梯度训练: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

14、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跟进反思: 小结: 诗人借咏昭君村和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胸怀。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鲜活的人物形象。昭君有山川一样的坚强性格,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作业布置: 背熟咏怀古迹(其三)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后反思: 素材积累 杜甫的眼泪为谁流 刘鹗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有一份灵性,即有一份哭泣。似乎杜甫的泪

15、腺特别发达,感情特别丰富,灵性特别富有,心灵特别敏感,境界特别阔大,正义感、责任感也特别强烈。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一哭百姓生死离别、鸡狗不如的兵役之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苛政毒民的累累罪恶。读杜甫的兵车行,我永远也忘不了三个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其一是开头写惊天动地的人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笔下,灰尘弥漫,兵车隆隆,战马萧萧,人流如织,令人目眩;耶娘妻子,奔走相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震耳欲聋!如此人哭马嘶、烟尘滚滚的巨幅送别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