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方法原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66783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探方法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探方法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探方法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探方法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探方法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探方法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探方法原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探方法原理(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章 测线布置、物探方法及质量评价第一节 测线布置目的及精度一、测线布置总体规则(一)、测网布置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测方法、被探测对象规模、埋深等 因素综合确定。测网和工作比例尺应能观测被探测的目的体,并可在平面图上 清楚反映探测对象的规模、走向。(二)、测线方向宜垂直于地层、构造和主要探测对象的走向,应沿地形 起伏较小和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布置测线,测线应与地质勘探线和其它物 探方法的测线一致,避开干扰源。(三)、当测区边界附近发现重要异常时,应将测线适当延长至测区外, 以追踪异常。

2、(四)、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应适当加密测线和测点。(五)、测线端点、转折点、物探观测点、观测基点应进行测量。二、各测线方位、长度及物探方法布置根据任务设计书,本课题测线、测点采用网格状布置,分别对测网内每个 点进行高密度电法、主动源面波法和微动法测量。其中高密度电法测线垂直于 构造布置以某一方位布置一条约 290m-590m 长的测线,主动源面波法以测点为 中心以某一个方位(根据实际场地条件而定)布置一条 40m-50m 长的测线,微 动法则对该中心点进行单点测量,并用手持 GPS 记录该中心点的位置,设计的 测点坐标是根据湖南怀化盆地岩溶塌陷 1:5 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选定的 并计算的

3、,精度达到经纬度小数点后 6 位数字,精度达到 15m 以内,达到了设 计精度要求。第二节 物探方法、参数及技术指标物探方法、参数及质量评价,严格按照相关物探规范、规程设计、执行, 对已有规范、规程不适应岩溶塌陷调查的部分,参照相应的规范、规程修改执 行。本章主要叙述与该项目有关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地面物探:高密度电法、 主动源面波法和微动法。一、高密度电法(一)、高密度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高密度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原理: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或地下水流向,在测 线上顺序布置供电电极A、测量电极M、N和供电电极B,在测线的中垂线方 向上布置“无穷远”极C,距离一般大于AB/2距的5倍以上,A或B分别与

4、C 组合,分别供电测量获得视电阻率 和 。这样的视电阻率曲线是在固定 A、 M、 N、 B 间距下获得,沿水平向测量可获得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电性分布信息,其 中 、 的曲线形态(正交点、反交点、同步起伏等),可用于评价地下地质体的 导电性;曲线在交点附近的变化形态(对称、倾斜),可推测地下地质体的产 状;对比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可推测地下异常体的空间形态;通过曲线 异常段与背景值的相对大小、变化剧烈程度可估算地下地质体的位置和宽度。 该方法是追索直立或陡立脉状低阻体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仪器:WDJD-3(2)测量参数:电位,供电电流(3)利用参数:视电阻率( 4)布置方式:剖面( 5)

5、技术指标:高密度联合剖面法和高密度电测深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 WDJD-3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控制主机,配以 WDZJ-3 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在野外通过重复测量、检查试验来判断仪器是否工作 正常。 仪器技术指标、装备技术指标满足(DZ/T0073-1993表4及)的规定。 曲线具有极值类型的异常值Y估计表达式为:Y = (P -P )/p3-1a00P 为正常背景值。0 曲线具有阶梯状类型的异常值Y估计表示为:Y = 2(P2 -pi)/( p2 + pi)3-2a a a aP 2、P 1分别为阶梯两侧的视电阻率值。aa 供电电极距AB至少应为勘察对

6、象顶部埋深的46倍;无穷远”极垂直 测线,距离大于最大电极距AO的510倍。 系统检查工作量为总工作量的5%,观测结果的均方相对误差M计算公 式如下:M =, 2 ( Pai - Pai )23-32np丫i=1ai式中:P为第i点原始观测数据。aiP 为第i点系统检查观测数据。aiP为第i点P与P 的平均值。aiaiai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受检点的相对误差的分布应满足如下要求: 1/2超过实达精度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32%。 1/2超过二倍实达精度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5%。 1/2超过三倍实达精度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1%。2. 高密度对称四极电测深法高密度视电

7、阻率测深法原理:在普查的基础上,或已大致确定了异常的发 育范围和走向,重新调整测线方向,使测线垂直异常走向。在地面顺序布置A、M、N和B极,以一定的极距关系相对MN中点同时向外侧移动,测量供电 电流及 MN 间的电位差,计算获得一条视电阻率随极距变化的曲线。探测深度 随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异常的深度可以通过极距的对应关系来换算。其视电祖 率的单支曲线,多点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可反映地下电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单支电测深曲线上升斜率大于40的陡升段,揭示较完整或完整基岩段;而 单支电测深曲线呈台阶状的缓升或锯齿状段,揭示为岩溶裂隙发育段;电测深 等ps断面曲线上的“V”和“U”型低电阻率区或低阻圈闭揭示

8、地下水富集区,低电 阻率异常区的稀疏等值线部位揭示岩溶裂隙发育段。(1)仪器: WDJD-3(2)测量参数:一次电位,供电电流(3)利用参数:视电阻率(4)布置方式:剖面(5)技术指标: 仪器技术指标、装备技术指标满足(DZ/T0072-1993表4及)的规定。 系统检查工作量为总工作量的5%,观测结果的均方相对误差M计算公 式如下:3-4其中:u 第i个供电极距上同组MN的相对误差;in参加统计的电极距数。当可以肯定是由于地表及浅层湿度变化使得电测深曲线起始段的系统检查 出现规律性偏差时,可将其剔除,然后再评价质量。 不合格的电测深点数应不超过被评价区域内经系统检查的电测深点总数 的 32%

9、。 根据全区系统检查观测结果所统计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应在以内,统计时 不得剔除经单个测深点系统检查评价为不合格的电测深点。当各测深点的电极距相同或相近时,全区的观测精度可按单个测深点的均 方根相对误差统计,其公式如下:1M = + M 23-5n i1 1式中:M 第i个测深点的均方误差。in 全区系统检查观测的电测深点数。地震法选择主动源面波法,开展工作前进行场地信噪调查试验,根据试验 结果选择各类地震方法合适的野外工作参数,研究区场地地震信噪调查如图3-1 所示:图3-1研究区地震信噪调查图图3-1中:1为直达波;2为第一层的折射波;3、4区地震波同相轴发生畸 变,地下可能有溶洞或者土洞,还

10、可以明显的看到地震波经过此处能量变弱;5 为来自基岩的折射波,速度大;、为声波,通过计算,速度为340m/s;、为面波区域,能量强,包含了一系列不同频率、不同视速度的面波信号,从图中也可以观察到面波速度小于声波速度;为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 波,波形呈现双曲线形状。通过信噪调查,可以掌握地震波场分布的特点,有 利于针对不同地质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瑞雷面波法(主动源面波法或称瞬态瑞雷面波法)是利用瑞雷波的几何频 散特性提取层状介质中的瑞雷波速度(近似横波速度)进行岩性分层的一种地 震勘探方法。二、主动源面波法(一)、方法原理瑞雷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具有频散特性,所以不同频率(波长)的瑞雷 波具有不

11、同的传播速度(如图33 )。模型试验和实测结果表明,当探测的岩土 层介质较为均一时,瑞雷波的相速度随深度的加大而按线性增加,只有出现不 同介质的分界面时,频散曲线会出现一个所谓“Z”字型变化,该变化特征是由于 地表接收到的波从上一层漏能型波转入下一层漏能型面波,且此转折点与两介 质间的界面埋深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为相应频率瑞雷波的半个波长),由此可 依据实测频散曲线的“Z”字型拐折点来划分地下岩性变化的分界面(如图3 2)。j5005111 00150Time (msec)200 2EC jOJdo屯500UH1c1FLLrr:LHir“一 E)JOU E4n_o图3-2不均匀介质中面波分布图(

12、二)、应用条件1. 勘察对象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的物性(速度)差异;2. 勘察目标体尺寸,相对于埋藏深度应具有一定的规模;3. 目标体的物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晰分辨出来;4. 场地条件满足开展面波勘察的要求;5. 面波勘察方法满足任务的目的要求。(三)、应用领域1. 探查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层序;2. 探查基岩埋深和基岩面起伏形态,划分基岩的风化带;3. 探测构造破碎带;4. 探测地下隐埋物体、古墓遗迹、洞穴和采空区;5. 探测地下非金属管道;6. 探测滑坡体的滑坡带和滑坡面起伏形态;7. 地基动力测试,地基加固效果检验、评价等。(四)、仪器及技术参数:1. 仪器:瑞典MK6地震仪2.

13、 测量参数:获取地下的面波信息,一般以多道波形记录的形式;3. 利用参数:横波速度4. 布置方式:剖面5. 野外工作参数:检波器主频,偏移距4m,采样率500“,采样道数46, 道距1m,采样点4096,锤击做震源,关闭滤波档。应视探测对象布置成测线或 测网;多道接收时,测线宜呈直线布置;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宜采用向前滚动观 测方式,滚动点距应满足横向分辨率要求;测点间距应根据探测任务和场地条 件确定,每条测线上不得少于 3个测点。(五)、 技术指标:1. 仪器动态范围不小于120dB,模数转换不小于16位。2. 放大器通道不少于 12 道,通频带低端不宜低于,各频点幅度差小于 5%,相位一致。3

14、. 应采用垂直检波器,采用线性道间距排列,道距应小于最小勘探深度所 需波长的二分之一,排列长度应大于预期面波最大波长的一半。4. 勘探深度与激发震源、检波器频率、排列长度有关,在试验的基础上合 理选取震源、检波器频率,注意野外检波器的埋置,仪器在全通状态。015m 勘探深度,宜选用大锤激发,030m选择落重激振,050m以上选择炸药激 振。三、微动法(一)、方法原理大地无时无刻不在震动,通过测量大地的三分量振动信号,来分析场地的固 有周期,通过微动阵列测量,可以计算阵列中心地下的横波速度随深度的变 化,而单台站测量可以分析H/V (垂直分量/水平分量)比值(见图3-3)特征 频率、谱形态来推断大地的地质结构和振动状态。当场地为单一土层时,三分 量记录曲线的周期彼此相同或接近,场地只有一个卓越周期,当场地为多层且 土层厚度较大、出现多个谱峰时,每个谱峰代表着该层与上覆层具有某种关 系,这里满足公式f V /4H,其中:f代表每一个H/V比值,Vs代表上覆层S的平均横波速度,H代表上覆层的厚度。图3-3微动法H/V比值谱(二)、应用条件1. 勘察对象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的物性(波阻抗)差异;2. 勘察目标体尺寸,相对于埋藏深度应具有一定的规模;3. 目标体的物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晰分辨出来;(三)、应用领域1. 探查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层序;2. 探查基岩埋深和基岩面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