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665519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一、史家对于小说的论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认为小说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2、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与后之小说类似。3、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二、中国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上古神话1、 定义: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 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

2、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切实为文章之渊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产生与功能: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

3、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3、保存和记录: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该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和宗教祭仪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余散见经史子集中。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4、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

4、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2)、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3)、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4)、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首先,以己观物、

5、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6、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1)、零散无严密系统。(2)、将人神话,神话的神秘化。 (3)女性地位较高。 (4)无爱神 (5)围绕生存主题。 (6)科学的语言和幻想。 (7)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影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对后代的小说、诗歌、戏曲的影响。(1)提供创作素材,启发想象力。(2)对后代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7、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

6、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二、汉人小说皆为伪作。三、魏晋南北朝小说:“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2、志怪小说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三、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3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3、志人小说分为三类:一、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二、野史。东晋葛洪所作西京杂记。三、逸闻轶事。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4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

7、。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撰者为南朝宋刘义庆。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梁刘孝标为之作注。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影响深远。四、唐传奇的发展历程1、定义: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后来才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始有意为小说也”。2、 唐传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如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是唐人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2)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

8、盛期。中唐传奇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豪侠、梦幻等诸多方面,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爱情小说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后有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中唐传奇还有一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其中沈既济枕中记和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此期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如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3)晚唐为退潮期。出现了不少传奇专集,如裴铏传奇、薛用弱集异记、李复言续玄怪录等,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杜光庭虬髯客传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现存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3、唐传奇的艺术特色(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

9、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成“作意好奇”,虚构想象成为其基本手法。(2)情节曲折委宛,引人入胜。(3)人物描写生动传神。(4)语言简洁明快,含蓄优美。4、俗讲与讲经文: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唐代俗讲盛行。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散韵结合,说唱兼行。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一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如维摩诘讲经文。宋诸宫调、明清弹词等说唱故事的体制,可以看出俗讲的影响。5、转变与(敦煌)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称为“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现存敦煌变文有四类:一是宗

10、教性变文,如八相变。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三是民间传说变文,有舜子至孝变文等。四是时事与人物,如张议潮变文。敦煌变文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五、宋元话本(入话、得胜头回、平话)宋元时期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分为小说、讲史两类。小说多为白话短篇,主要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讲史多用接近口语的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宋元小说话本的体制,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往往与故事发生联系;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

11、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六、明代小说(一)、章回小说1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体裁形式。2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3章回小说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

12、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4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二)、明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P13:主要表现在: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

13、的个性;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综合)1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2英雄传奇。如水浒传。3神怪小说。如西游记。4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四)、三国演义1、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题材,敷演成完整的故事,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世所尚,效颦者日众,形成了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2、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1)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14、,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3)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4)宋代的“说话”艺术,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5)元至治年间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6)金元时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7)在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创作了三国志演义。3、三国演义的版本(1)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

15、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幷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3)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4、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1)、讴歌理想:理想政治:仁政,批判暴政;理想人格:德才,圣君贤臣(忠义智勇)(2)、批判现实:上层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人民的苦难。(3)、总结经验:夺取政权:三本:民心(立国之本)人才(兴邦之本)谋略(成败之本) 巩固政权:(4)、探问人生:天人关系。5、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2)非凡的叙事才能。结构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