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661997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壹、前言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 1而且享寿尤高者2,他尽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中几经沉浮,由于白居易处世达观,养生有道,仍能著作等身、终生勤奋殚精竭虑而能获高寿,独享天年,他留下了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有不少是书写他的生死观和养生方法的。在他的散文里也常见其养生思想与乐天知命的处世智慧,其动静交相养赋全篇考察天地万物,辩证地论述了动静二者的关系,认为动静互济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他的长寿养生之道是多方面的,白居易的气功养生方法及思想,散见于他所写的各种诗词文赋中,其理论融贯儒、道、释三家学说,简而易明,颇具特色。因

2、此,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探讨诗人的养生之道。贰、白居易的养生之道一、乐天的思想在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白居易能突破古稀之界,活到高寿75岁,比号称诗仙的李白、诗圣杜甫都活得长寿,这其中的奥妙关键就在一个乐字上。白居易,字乐天,诗人也确实以乐天的人生态度为其处世哲学。宋晁迥在法藏碎金录卷九中曾论道:白公名居易,盖取礼记中庸篇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字乐天,又取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予观公之事迹,可谓名行相副矣。可谓名符其实,白居易旷达的乐天态度正如旧唐书本传中所称颂的那样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为意、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这是因为白居易能乐天知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乐天者,乐

3、天派也。白居易正因为是乐天派,才使他赢得了高寿。但白居易并非生来就具有乐观性格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曾非忧即疾,后来他在生活的道路上渐渐悟出了人生不满百,是因为不得长欢乐的原故,于是渐渐演变成了乐天派。自居易自小体弱多病,加上5岁起即学诗,29岁考中进士,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文弱书生。就是他30岁后先任谏官左拾遗,后任翰林院大学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比起与之情谊笃深、生性豪爽的终生好友元稹以及与之同年生的诗人刘禹锡,自然更多人生忧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寿命却比这两位好友高。白居易早年身体就很不好,十八岁的时候就很担忧自己的将来,认为: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病中

4、作)诗中的摄生就是爱护身体,养生之意。白居易做官以后,官场中的应酬和险恶促使他过早地衰老。四十岁正值壮年时就显得像垂暮老人,请看他当时写的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只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鹭)已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种种限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四十四岁,名为让他负责军事,实则是长年闲职。这种变故使他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多灾多病的诗人逐渐悟出了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的独善其身之道自静其心和无求于物成为白居易后半生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身置世事外,无喜亦无忧。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名利既两忘,形体方自遂。这些诗句说明了白居易觉悟后的智慧,

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时代,一身多病的诗人却能活到七十五岁,可以说是个奇迹,这都得益于他官场失意后的幡然醒悟。推究其长寿原因应该在于白居易通晓人生哲理及自然规律、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这在白居易的许多诗作中就可以窥斑见豹。这在他的一首著名诗歌自觉中就讲述了他演变的过程: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而且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养生专家。他把与自己同岁的崔

6、舍人作了比较,为什么自己形骸一天一天损耗,而人家却容光焕发、精神灼灼呢?通过思考他发现,原来形体的盛衰和精神的忧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你越是怕老,老却越逼你;你越是担心病,病却更加来缠身。自己觉悟到这样一条道理,那就不用再怕老,也不用再忧病,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除老祛病的良药。白居易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对老年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上可知,大诗人的主要养,生经验,就是乐天不忧。另外在永崇里观居一诗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这首诗写在公元805年,他从中华文化史的源头易经起步,从自

7、身健康关怀到生命关怀,已朦胧悟到精神与物质肉体的关系: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 白乐天已悟心法,向内心求心灵的纯洁自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贪禄恋位,不追名逐利。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曾叹道: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酬别周从事二首其一)已深感官场对人生之束缚,而有辞官归去以全身之打算。此外,在他曾官居刑部侍郎,在还不到60岁时,为了让贤就辞职归田,写了一首不致仕的诗,嘲讽了那些年近八、九十还不肯让位的官员: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挂冠顾翠缕,悬车惜朱轮;金章腰不胜,伛楼入君门;谁不爱富贵,谁不恋

8、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时共嗤笑,晚睡多因循;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一个唐代高级官员若能在老年按时退休,享受着优厚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待遇,没有任何公事挂牵,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这无疑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福分,本该好好享受才是。可是有些年届退休高龄的高级官员却因为种种原因,贪恋高位,迟迟不肯退休,做了身在福中不享福的蠢事。白居易有感于这种情况,就写了这首不致仕的诗,对那些八、九十岁还不肯让位的官儿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把那些年老体衰、耳聋眼花却仍然占据高位而不肯退下来人的形象做了惟妙惟肖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让人们在阅读此诗中获得了深深的思考。白居易到了晚年

9、心境更是恬淡平和,豁达乐观,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乐天而不忧,请看下面的诗句: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睡觉偶吟)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少年问)白居易乐天如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心是自医生。(达哉乐天行)他高歌无忧乐性物,寡欲清心源(养拙),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永崇里观居)。就是对人类无法避免的衰老现象,他也是旷达视之。比如他的头发脱落严重,他不忧不躁,认为这样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反倒省事。正是由于树立了这

10、种乐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总是处于一种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于身心健康极为有益。二、动静交相养白居易一生爱动,早年生长在农村,成年后工作之余最爱步行游览大山大河。他说登高不仅可以望远舒怀,而且锻炼了腿脚和全身肌肤,增强了吐故纳新。同时他还勤于练气功,对于闭门静坐,冥目叩齿,也有其静坐的修炼功夫。白居易浮沈宦海几十年,晚年淡泊宁静,常常静坐修身,所以对养生之道颇有心得。他的一首静坐诗就充分说明了他对养生认识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这乃是对他练坐忘功入静感受的真实写照:诗的意思是温暖的阳光照着背,诗人静静地闭目

11、端坐,心神高度入静。因为常常吐故纳新,体内太和之元气油然而生,流通于周身肌肤,在元气的熏陶下,所以其肌肤越来越细腻。禅心如水、息微神宁,此时如初尝琼浆玉露。恍兮惚兮,忽然如春雷惊蛰,又如大梦初醒。身体似已消融,只觉得四肢百骸气血畅通,全身无比舒适。此时思想清静,杂念俱消,好似步入空山虚谷。无物无我,无内无外,色相两空,空既是我,我既是空。好像自己不存在,连身体所在的地方都忘记了,心境宽广得如同虚空一样,可容万物而又不着于一物。这时心中寂然,神气合一,真性圆融显现,透出无限光明,好似进入一片光明的世界。可见白居易的静坐功力的确深厚,善于养其浩然之气。从传统医学的观点来看,此亦相当符合养生之道,中

12、医学认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果通过静坐能够使元气生生不已后,延年益寿当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的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不是一般练气功的人所能轻易达到的。尤为可贵的是,白居易在练功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了动静交相养的观点。他以动静立论,写下了养生、气功名篇动静交相养赋,在赋中,白居易首先批评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于动,有失于静,由斯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白居易集笺校卷第三十八)文中他还用自然界动静相济的大量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动静交养的道理,他说: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

13、,济之以静。(同上)他又说:吾观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明晦交养,昼夜乃成。吾观岁功,其中有信。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进退交养,寒暑乃顺。则动养静之道斯存则静养动之理明矣。(同上)换现在的话说,天地万物都不可能终于静或终于动,它们的道和性都是动静相济而成。日月的程序是明暗交养,阴阳也有信度:一进一退乃成寒暑。白居易用大自然这种动静相养最简明的道理告诫了那些不知非其时动和静之不知非其理的人。白居易主张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同上)这就是说,养生必须遵循动静的道和性,使之交养相济,才能收到养生的效果。反之,养生之人不循动静的道和性,动静一方偏极,就达不到相济交养的

14、目的,甚至会起到与养生相反的结果。动静交相养赋还专述气功气化作用,认为阴之极阳生,阳之极阴生,生生化化,其变无穷。如练静功时,外表看全身不动,大脑入静,实际上是外静而内动,气血运达于内,布达周身而内动不已。这种动,是有规律的动,而非躁动乱动。而且动极复入静,再动再静。静养功夫也就在这一动一静之中层层加深,蒸蒸日上。白居易动静交相养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对推动后世气功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了理论外,在积极的练功方面,白居易更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坚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习惯。少则,绕庭行数匝中则,散步中门前多则,远足劳童仆。参禅打坐,精习气功,也是白居易养生健身

15、的重要手段。有时淡然临水坐(约心),有时面对前庭挺拔的松树,月好好独坐(松声),还常常夜半起端坐。经过一番气功锻炼,浩然心委化,融溶进一种凝神静习的佳境(冬夜)。由于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气功功夫,俨然达到了坐稳夜忘眠或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在家出家)的奇妙程度,从而蕴蓄起旺盛的精力。庭前尽日立到夜不觉得累;灯下有时坐彻明,也无倦意,这就从身体条件上保证了诗人写出了那么多的传世之作。白居易身体力行,潜心钻研,最终成为古代养生的大家之一。三、养生的饮食白居易青年时被眼疾、足疾、气管炎、肺渴等多种病症缠扰,如前所述,中年后,他特别注意养生之道,晚年身体反而健康了,活了75岁,成为唐代的长寿诗人之一。探究白居易养生的秘诀是多方面的,他颇注重健身与饮食的摄取。白居易有晨兴一诗便描写了诗人在清晨的养生方法: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当鸟儿啁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