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66072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研究 谢敬祥 摘要通过对当今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的分析,发现当今世界大多数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采用了速度型技术,速度型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最佳三跳比例”问题进行了思辩,旨在从运动素质与技术的交互影响关系出发,为个人“最佳三跳比例”的确立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利于“个体化”训练思想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更好贯彻。 关键词国内外优秀男子运动员;三级跳远;三跳比例; 1前言 三级跳远是田径运动中技术较为复杂的跳跃项目之一、它是运动员在快速助跑情况下完成的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三

2、种不同形式的跳跃运动.三级跳远运动普及世界各国,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经过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懈努力,三级跳远运动发展较快.从50年代至今,三级跳远由技术发展的雏形期逐渐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技术类型.其中,三跳比例的日趋合理,推动了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为形成较为合理的技术类型奠定了基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级跳中所表现出的成绩通常和每一跳的距离,每一跳所占的百分比或者三跳比例是分不开的。90年代初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3种模式,即如果单足跳的百分比超过跳跃百分比的2%为单足跳为主;如果二者的比例相反,则是以跳跃为主的技术;如果二者百分比差小于2%则为平跳式技术。

3、1世界著名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康利由以单足跳为主改为以跳跃为主的技术后,成绩显著提高,多次创造出优异成绩。以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从而达到三跳水平速度为主的三跳比例是今后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主导方向。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了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的参数文章。了解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发展趋势与中、外对三跳比例的研究和相关资料,进一步确定研究的内容。 2.2.2数理统计法 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归纳分析。 2.2.3比较法 对中、外优秀男

4、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等有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3结果与分析 3.1优秀运动员的三跳成绩及百分比 三级跳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在19世纪初期就有了这个项目的竞赛活动,跳的动作结构多种多样,相当长的阶段发展缓慢。技术上直到19世纪末期才演变成今天的单足跳跨步跳跳跃,成绩也有13.71(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冠军)提高到目前的18.29m。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三跳比例的划分对三级跳远技术的影响经历了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为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雏形期,人们对三级跳远项目特点及内在规律理解甚少,运动员基本上是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自由发挥,既缺乏专门的练习手段,

5、更少有理论上的指导。众多运动员把三级跳远的三跳看成是三个分离的跳跃动作,把重点放在第一跳和第三跳上,而把第二跳看成是过度步,一个连接动作。 表1早期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 时间 国籍 姓名 成绩(米) 三跳比例1911美国 丹尼尔.阿赫恩 15.52 (6.10-3.50-5.92)m39.3%-22.6%-38.1%1931日本 大岛谦吉 15.58 (6.50-3.52-5.56)m41.7%-22.6%-35.7%1935澳大利亚 梅特卡夫 15.78 (5.73-3.97-6.02)m35.7%-25.2%-38.8% (表1摘自三级跳远专业运动与理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三级

6、跳远的初期,把技术动作的重点放在第一跳和第三跳上是它的主要潮流。 第二时期。50年代2,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人们对三级跳远的训练规律及技术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在五十年代的十年内,前苏联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高台大腿,落地积极有力,双臂摆动等为特征的技术风格,并先后数次打破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在三跳比例上第一跳明显大于第三跳,但却兼顾第二跳,使第二跳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一技术被称为苏联式跳法,也称为高跳型,三跳比例约为38%+30%+32%。 第三时期。进入本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了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性。波兰教练员斯塔尔琴斯提出了新的技术与训练观点,在三跳比例上相对

7、缩短第一跳的比例,使水平速度较多的保持到第三跳,从而加大第三跳的远度。1960年,波兰运动员施密特采用这种技术以17.03米成绩将当时的世界纪录提高了33厘米之多,并成为第一个突破17米大关的三级跳远的运动员。三跳比例为35.2%+29.5%+35.3%(5.59米+5.02米+6.02米),这一技术被成为波兰式跳法,也称速度型。 第四时期。进入70年代后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以弹跳型为基础和以速度型为基础的综合型技术占统治地位,并各领风骚。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提高三级跳远成绩要以减少跨步跳远度及增加跳跃比例着手。表2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的跳跃对比年份197219751985姓名跳跃成绩

8、(米) 6.016.43 跳跃百分比(%)总成绩(米) 萨涅耶夫奥里维拉 3417.443617.89班克斯6.693717.971995爱德华兹 6.643718.29 (表2摘自梁向武浅谈三级跳远的最佳三跳比例) 1995年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将三级跳远成绩提高到18.29米,成为第一个突破18米大关的运动员”同35年前首次闯过十七米大关的施密特一样,同属速度型跳法。在萨涅耶夫,奥利维拉,班克斯为首的综合型跳法统治了23年之久后的今天爱德华兹再显施密特昔日风采,以速度型跳法将班克斯保持的世界纪录提高了32厘米之多。13 中国男子三级跳远曾达世界先进水平,但近年来出现滑坡的

9、趋势,分析中国最优秀的3名运动员技术类型,他们各代表了一种技术风格。从表3看,邹振先的第 一、二跳比例为64%第 一、三跳比例为71.5%,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0.5%,技术风格介乎“速度”型和“平跳”型之间,展示个人的技术风格;陈燕平第 一、二跳比例为64.3%,第 一、三跳比例为65%,但其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1.6%,距离为29cm,更接近“速度型”的特征;邹四新由于绝对力量相对较强,第 一、二跳比例为66.7%,第 一、三跳比例为69.5%,但其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2.9%,其技术类型为典型的“力量”型。12表3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远度和比例表运动员姓名 费达射耶夫苏联萨涅耶

10、夫苏联16.70(6.40+4.88+5.04)m38.4%-29.2%-32.5%17.44(6.60+4.93+6.01)m37.5%-28.5%-34%17.29(6.20+5.30+5.79)m36.2%-30.5%-33.3国家 运动成绩(米) 三跳远度与比例 瓦笛盖为奇苏联施密特波兰奥里维拉17.03(6.00+5.02+6.01)m35.2%-29.5%-35.3%17.89(6.00+5.38+6.51)m33.5%-30.1%-36.4%巴西 邹振先中国陈燕平中国17.34(6.03+5.10+6.1)m 31.7%-29.4%-35.23%17.51(5.98+5.31+6

11、.22)m34.1%-30.2%-35.7% (表3摘自吴国生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比较与研究)3.2对三跳比例的重新审视3.2.1合理三跳比例的重要性综观世界田坛,虽已有明显缩短第一跳距离,大力增加第三跳远度的趋势,但是运用不同的三跳比例创造出几乎相等的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三级跳运动员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排除其他因素,三跳比例与运动成绩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而三跳比例只是作为中介,将运动员现有的运动素质转化为运动成绩。单就三跳比例自身而言,它并无好坏之分,但当它被某一运动员采用时,就会因运动员自身情况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时便有了好坏之分。 由于三跳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员素质与技术结合的能

12、力,因此在训练中,三跳比例经常用作反映运动员运用专项技术能力的控制指标。 合理的三跳比例具有以下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持后继动作阶段向前的动量,减少三跳过程中的水平速度损失,最终提高运动成绩。会使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在三跳中产生最佳分配。大大降低了运动员机体出现损伤的可能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个性特点与优势。 3.2.2从系统角度来分析“三跳” 三级跳远项目要求运动员在助跑后要连续完成三次踏跳“三跳”在时空上是不间断的,可以把“三跳”看作一个系统,它是将速度、力量、协调、柔韧等素质组成的原料系统转化为由三段距离组成的以运动成绩为表现形式的产品系统。在素质一定的前提下,“三跳”整体效果的好坏直

13、接决定着运动成绩的优劣。那么“三跳”到底采用怎样的三跳比例才最为合理呢。以往的诸多研究分析表明:如果单足跳距离及比例过大,会影响后两跳的距离及三跳的总成绩;如果过小,再接下来的两跳中又难以弥补其损失。3在单足跳落地时,着地腿膝关节受到的地面的作用力随着单足跳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时可达到运动员体重的24倍(amadio1985),因此运动员单足跳的距离不应过大,否则运动员会因地面强大的反作用力而出现腿部“坍塌”现象,严重者极可能致残。第三跳距离及比例是随着第 一、二跳距离及比例的缩小而增大,增大而缩小的。跨步跳起一个“过渡”作用,其比例相对于另外两跳较小,但为了总成绩又不可能过小。因此,三跳之

14、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将“三跳”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不能孤立、片面地考察某一跳各自的效果,而应该用综合的方法去分析,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3.3“最佳三跳比例”的重新定位3.3.1何谓“最佳三跳比例” 怎样的三跳比例才是最佳的呢。我国著名三级跳远教练田兆钟认为:不能武断地规定某一跳跃节奏是最适宜的,因为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素质水平、技术特点、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很大,运动员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形成比较适合自己特点的跳跃节奏,但必须十分重视在跳跃中充分运用并尽可能地保持速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奏才是最先进的。4因此,根本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三跳比例”模式,不应过分地追求和模仿某种

15、技术类型,而应致力于将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与个人技术特点紧密结合,寻找和确定个人最佳比例结构。最佳三跳比例就是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结构、技术风格、身体形态等个体特征相适应的,能够将运动员现有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转化为运动成绩的比例。 3.3.2“最佳三跳比例”的特征 “最佳三跳比例”具有如下特征5。个体性,也就是说不同个体特征的运动员,与其相适应的“最佳三跳比例”是不同的。惟一性,对一名运动员而言,在其个体特征一定的情况下,与其对应的“最佳三跳比例”结构只有一种。最优性,即采用“最佳三跳比例”,运动员便可以获得现阶段个人的最优成绩。动态性,“最佳三跳比例”是随运动员个体特征的变化而变化的。 3.3.3确定“最佳三跳比例”的方法 一名运动员可以采用不同的三跳比例,那么如何确定哪种比例是最佳的呢。大多数人会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运动员多跳几次,哪一次成绩最好所对应的比例就自然是最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