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价值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653532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程的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课程的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课程的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课程的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课程的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课程的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程的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释义(一)价值的哲学意义关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国内广泛接受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使用价值”和 “商品交换价值”的解释。 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界定,包括所谓的“主观需要说”、“客观 属性说”和“主客关系说”三种观点。 “主观需要说”认为“事物本身不具有价值,某物 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人们所欲求、所爱好或者它令人快乐、令人感兴趣、令人满足。因 而价值完全取决于或者说最终根源于人的需要”。1这种观点强调价值的主体地位,但是 仅仅把价值视为主观需要的产物,而忽视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把价值的选择放在社会之外。 “客观属性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物质,独立于我们是否欲望和享

2、受评价它们, 某物之被欲望是因为它有价值”。2这种观点把事物的功能和属性等同于价值,混淆了二 者的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存在。 “主客关系说”则强调“价值是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 的属性或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的客观关系。 价值不 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客观关系存在”。3这样的阐述更贴近马克思的观点,揭示了价值 的深刻本质,是从客观对对象的存在和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 价值产生于主 体对客体的实际运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是价值的根本尺度,客体和主体的一致性程度是价 值的基本标志。 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而且满足程度越高,价值就越 大,用主客体相互

3、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容来规定价值本质,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 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二)体育课程的价值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与学生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学校体育课程与其 他课程在价值上有“同”也有“异”。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体育课程是体育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 需要起着关键作用。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同数理化等课程一样,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课程 所具备的所有元素,这表现在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的方面。 但体育课程又有其特殊 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是以运动为媒介,以生理、心理的活动状态,运动技术练习、身体练 习

4、,教学比赛,娱乐、游戏、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 体育课的功能远远超出一门课的范 围,因而被列为“三育”之一,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课程下过定义,具有代表 性的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一系列体育的知识内容 文件和活动以及由此而不断创新的意义结构。 ”5该定义从系统论角度强调了课程的整 体性以及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三)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动力体育课程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那么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就必须从课程对主 体的“意义”、“需要”,主体的“接受”、“满足”出发。 新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 体健康、心理健康

5、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描述了体育课程价值。 即新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和功 能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使学生需要得到满足,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人际 交往与合作协调发展,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和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新 课程的价值体现了重视知识技能传授、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重视情感发展、坚持 “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因为体育 课程不是独立于学生的纯粹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学生靠自我力量就能实现的,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孤立的主体或客体都不存在“价值”这种属性。 影响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 的因素,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是

6、否科学,与学生的需要是否一致;二是体育课程 价值选择以及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三是与体育课程配套的政策、设施是否齐备。 新 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需要和被满足的程度,归 根到底在于体育课程对学生“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 程价值的载体,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相互作用是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需要和满足 的不断实现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各环节科学、规范有 序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保证。二、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历史追溯一)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价值选择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关系,是主体为满足需

7、要以及社会诸多因素,通过价值主 体分析比较和评价,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价 值效果的活动过程。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理论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目标 体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改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 他们代表社会主体,从有利 于国家民族发展,也包含了从学生的发展的视角选择价值目标,而学生个人则是从自身发展 需要和兴趣爱好的视角去选择和确立价值目标,这两种选择有差别和不同。 新的课程改革 目标把关注点从社会、学科转向关怀学生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体和个人主 体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价值取向的产生源于某种需要

8、,其现实性是主体需要的满足,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 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表现出特有的规范、凝聚和定向功能。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 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 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 ”6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把体育课程的价值取 向概括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总看法和认识,是对体育课程价值 的抉择倾向。 学校体育课程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否满足学生需要,必须经过“面对价 值的选择”或“提供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强调国家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该理 论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

9、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学校体育课程价值,以提高学生体质、 传授运动技能、保家卫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取向,构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 校体育课程模式。 “文革”期间体育课程“变异”,用军训生产劳动代替体育课程,体育有 名无实,违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本位,强调体育课 程的工具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也严重影响了体育学科的自身发展。 改革开放 以后,确立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本位”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价值取向是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课程选择的依据,学科本位成为体育课 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促进了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

10、和成熟。 “学科本位”对社会需要考虑 的较少,社会需要没有真正纳入到课程设计者的视野。三)回归教育的价值取向2001 年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变,提出了“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从理论到实践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进行全面的 革新,突显了体育课程从课程向人文关怀、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体育 课程向人的发展回归和教育的本质要求。 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学 生的全面发展,其发展就是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人的社会, 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去强调

11、人的发展。 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的发展去谈社会的需要,个体的发展会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的发展不 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的统一,特别是从社会需要的宏观层面认识并推动人的发展是课程价值的新理念。 体育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术元素,在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就要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课程的科 学知识、运动技能是课程价值的基石,动摇这一基石,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难以 实现,作为课程的存在也就

12、失去了合理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 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对内在的意识观念的取向和追求,它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肯 定,以人的本身发展为中心目标,培养一种从人自身的角度所形成的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情 感,新的体育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需要,而且精神层面也促进了学生的个 性发展,激发了学生自我培育、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生命本性。三、体育课程价值选择的冲突一)价值客体功能的流失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在困扰着人们,如体育 课程要不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要不要以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健康知识、体育运动 技能为主? 这些根本性的问

13、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规律,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沿 着健康的轨迹发展。 一段时间里,有一些人否定传教式教学方法,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 学”,不要身体锻炼和运动负荷,不要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 教师对 学生没有要求和约束,也没有权威和主导性,用“体验代替知识”,用“生活代替科学”,用 “玩、乐”取代传授。于是,“各种类似活报剧的体育教学粉磨登场;充斥着幼稚化的游戏 内容登堂入室,不属于体育内容的多米诺和魔术乘机而入,扁担、南瓜、玉米、豆芽等荒诞 道具在体育教学中鱼目混珠。 ”7这样做实质上否认了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逻辑、规 则和规律。“轻知识和技能”,过分强调感悟、体验、情

14、感。 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 生学会、学懂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就 是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且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最期待的也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这是 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 另外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好一两 项运动技术,掌握一两项身体锻炼的方法,将终身受益。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为 什么有的学生“动”不起来,“练 ”不起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锻炼的技术 和方法。 之所以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不尽人意,关键是体育课质量下降,科技含量减少 造成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和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体育课

15、的科技含 量,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二)价值主体认识的偏差价值主体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及选择,有鲜明的个性痕迹,它们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取决于 自己的根本利益、意愿以及对体育课程功能属性的把握,但这些主观诉求并不是主观头脑自 身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新的 阶层的出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中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 考大学、 考公务员、找工作均无对体育知识和技能

16、的考核,这些都对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潜 移默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无用”,除少数准备报考体育类院校的学生外,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对人的成长成才,实现理想没有实际帮助,体育教学 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备战中高考阶段学生寻找各种理由不上体育课。诚 然,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过程,是身体经过生 物学改造的过程,目前在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怕吃苦怕流汗,消极被动地参 与体育活动。 价值主体对自身的体育课程需要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影响着其体育课程价值 的选择和价值的实现。 只有通过政策调整、舆论引导、科学规范,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育需 求,体育课程才会发展,其价值才会实现。(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危机“体育 (与健康 )课程 ”对健康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健康内容 讲授的取舍、选择混乱无序。 健康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 和道德健康,它涉及到生理、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