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6513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语文4必修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30分;第卷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第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3、第卷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 逡巡(qn) 妆奁(lin) 呱呱(gu)坠地B踯躅(zhzh) 机杼(sh) 拾掇(duo) 巨商大贾(g

2、)C半晌(shng) 湮没(yn) 布衾(qn) 数(sh)见不鲜D舟棹(zho) 暮霭(i) 愆期(qin) 夙兴夜寐(s)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B校园贴吧集自由交流与随意攻击于一身,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多元化观点拷问着道德底线。C一些人不愿矫正恶习,不肯迁就,不肯喜欢一切别人认为可爱的东西,而总是怨天犹人。D贾樟柯、王小帅的电影世界、青红在国内公映,陆川的可可西里获第2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六代电影人携作品在众人面前频频亮像。3下列各句中加点

3、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格格不入。B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随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味;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凝心静神地细细咀嚼。C别看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在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时却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D这次民族珍宝展出,汇集了金石、陶瓷等种类的一千多件精品,它们质地的优良、造型的美观都让参观展览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 B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终

4、止、变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D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之中,就在师生们共同的品读活动之中,就在我们用心发现和呵护的情境之中。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

5、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

6、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竟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

7、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5.“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指的是( )A诗人在作品描写中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B诗人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心境时假借的对象。C是诗人让读者的感情与其在作品中抒写的感情所产生的共鸣。D是诗人能让读者观其作品时受到感动的艺术技巧。6.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

8、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从描摹客观自然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品赏诗人在作品中体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创设的一种意境和言外之意。7根据全文内容作出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整理都应该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竟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D.鉴赏古代诗词不仅感受整理托之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在其间的深沉的寄意三、(9分,每小题

9、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10、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11、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D施关发机。 发:发射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十年乃成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乃使其从者衣褐C验之以事 D出为河间相 少以父任 为武置酒设乐10下列对文章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12、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其间贯穿了整理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B文中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并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C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卓然政绩,“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政治智慧。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D整理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繁简得体,伸缩自如。第卷 (综合题

13、共70分)注意事项:1第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四、(2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做1112题。(6分)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故乡永在凸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一官,二书。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动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