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649041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稻瘟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摘要:分析了稻瘟病的本质、发生原因、流行条件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关键词:稻瘟病 发生规律流行症状 化学防治田间管理正文稻瘟病是由子囊菌 Magnap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 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真 菌性病害1。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 灾,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21发生原因

2、:因地因时或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稻瘟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1.1品种单一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 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 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1.2环境条件适宜发病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C,田间湿 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C,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 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C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

3、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1.3栽培管理不当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 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 体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1.4防治不及时稻农不能及时地对稻瘟病进行防治。由于稻农对水稻稻瘟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稻农能主动采取措施对 穗颈瘟进行预防,叶瘟不及时防治或虽经防治,而不作穗颈瘟的防治,都会导致稻瘟病的严重发生。3 2发生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

4、谷粒瘟.2.1苗瘟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 褐色而枯死。2.2叶瘟(1) 慢性型病斑。褐色,纺锤型。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2) 急性型病斑。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 斑。2.3节瘟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 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

5、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2.4穗颈瘟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 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 发病损失则较轻。2.5谷粒瘟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 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3发生规律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以气流传播为主,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 病稻草上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

6、侵入叶片,引 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 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气候和栽培管理等条件的制约。43.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一般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抗病能力也不 同,一般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易感病。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即某品种对病原物 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一旦病原菌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病 性,所以抗病品种也要经常更换。53. 2气侯条件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湿度。6而温

7、度一般均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温度超过32。时,才 能起到抑制作用。地处粤东的五华,早造育秧后期和大田分蘖期间,阴雨天气较多,叶瘟常会发生,6月龙舟水正 值早稻抽穗扬花,气温高,雨水充沛,经常出现闷热天气,最易引起严重的节瘟和穗颈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晚造水稻进入抽穗期,此时雨量虽少,但露水多,晨雾重,穗颈瘟和节瘟也会发生流行。3.3栽培条件(1) 施肥。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 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施用未 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2) 排灌水。长期深

8、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因此,适时排灌水有利于控制稻 瘟病的发生。(3) 合理密植。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3. 4茵源数量上年稻瘟病严重发病区,尤其是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严重。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上述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传播途径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时,稻瘟病菌暂时潜伏起来;环境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并且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导致稻 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在露天 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

9、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 入稻株引起发病。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在有利病苗的条件下重复 侵染可以进行多次,本田由早造稻传到晚造稻,不断危害。晚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 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5防治措施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诸如气候、品种、菌量、病菌小种、施肥、灌溉育秧等的 影响;同时由于稻瘟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病害的流行速度也较快;加上稻瘟病菌变异性大,抗性品种很容易 丧失抗性;在水稻一生中都能感染稻瘟病,感染的时间长。这些都给稻瘟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多

10、年 来,各地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就是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中心,以 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消灭病源、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稻瘟病就能够得到控制的。7 5.1加强新的抗源材料的收集,加速育种进程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掌握较好的抗源材料。抗源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已定位基因的抗源、病区长 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以及含丰富抗源的野生稻的收集。常规抗病育种通过有性杂交,利用作物自身或亲缘 种中的抗性基因选育抗性品种。通过选择亲本入手,采用单交、复交和回交等手段,将真正的抗稻瘟病基因重组 到一个品种中。但由于受到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影响了外来基因型的广泛利用,而生物技

11、术的出现恰好弥补 这样的缺陷。不仅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缩短育种年限。因 此,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发展方向。5.2加强水稻栽培措施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品种、稻田病虫草害及相关天敌、稻田水生生物群落及人工放养的鸭、鱼、萍等物 种能够共同构成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8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稻鱼共作生 态模式,可以使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9总结江苏灌南有机稻米产业 化实践经验表明,在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和活化土壤的基础上,有机稻区

12、运用农艺、人工、物理措施,采用种子 精选、淹水封、减蘖增穗、健身栽培增强稻体自身抗逆性等,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10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多 样性混栽对稻瘟病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比较,稻瘟病病叶面积率明显下 降,叶瘟减轻。不同组合的间栽品种对穗瘟的相对防治效果36.88%55.10%;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和株高 差异较大的品种组合,以1行优质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11 5.3加强稻瘟病群体结构变化监测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的分布和替换,水稻病原菌群体的结构变化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 多样性遗传变异,因此应建立稻瘟病菌群体监测体系,

13、定期监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不断地分析稻瘟病菌生理小 种致病性、致病类型、小种分布状况及优势小种;准确掌握不同稻瘟病菌致病类型与当前生产和育种的抗源品 种的相互关系,有选择地使用抗病亲本,减少抗病育种的盲目性。125.4消灭越冬菌源稻瘟病菌主要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妥善处理越冬稻草,未用完的带病稻草要作燃烧处理,不能将带病的稻 草和稻壳直接还田或用作催芽,以免将病菌带入稻田。带菌的种子要进行药剂浸种,以确保病菌的清除。13 5.5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控制行株距,避免插秧密度过大,清除田间杂草,增加田问通风透光性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分蘖前期浅 水灌溉,盛期适时晒田,抽穗后期湿润灌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

14、根系发育。保证植株生长健壮有力。14抓好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是防治稻瘟的重要环节。施肥必须根据水稻品种的耐能性、土壤的种类和当 时的气候情况,做到适时适量和均匀施肥。氮、磷、钾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和健身栽培,以提高水稻 的抗病力。155.6化学防治一般在6月末7月初防治叶瘟,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使用药剂为4 0 %富士一号E C 1 5 0 0 g / h m2 ; 2 0 % 三环唑 WP 1 0 5 01 5 o o h m 2 :或 4 0 %克瘟散 E C I 1 2 5 g / h 或 1 3 % 灭稻瘟 l 号 WP 1 9 5 0 2 2 5 0 g , / h

15、 m 2,或 4 5 %瘟特灵 S C 1 2 0 0 2 2 5 0 g / h m 2对水均匀喷雾。16喷药时应注意躲开水稻开花期,以避免影响水稻授粉。参考文献1孙泰宏.浅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9(11):30.2朱献丰;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2年03期3朱福金.黑龙江省水稻稻瘟大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作物杂志,2 0 0 6,14林丽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农技服务2008,25(10)5董艳娟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作物书刊2010 76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7章强华.稻瘟病防治方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刘昌权.稻田生态渔业区病虫害发生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56-58.9侯传伟,张宏波,李学明.有机稻米产业实践与启示J.中国稻米,2005(5):49-50.10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 学,2003,36(2):164-168.11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12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