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答询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64888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答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游褒禅山记》答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答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答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答询 一、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那么平而长。?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那么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

2、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二、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那么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

3、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

4、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三、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

5、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叹:“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常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