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64304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作者任教学科类:小学数学 灵动的思维源于有效的教学活动 - 一年级人民币教学的“四部曲” 江苏省如皋市江中小学 张小红 电话: 13962723563笔者今年教学五年级数学,在开学不久就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在解决一颗白菜1.2元,五颗白菜多少钱?列式没问题,单位不会写,答五颗白菜6钱,不清楚钱的单位是元角分。结合之前批阅一年级的试卷的经历,粗略统计:一年级的学生在解决小军买1个篮球36元,找回4元,他付了多少元?以班级总人数为六十人计算,用36-4计算的有24人,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有2人;列式10-6的1人;列式1+4的4人;列式4-1的1人;看

2、错数字列式34-4的有1人。像这样的题目:1元可以换( )枚1角,或者换( )5角。20元可以换( )张10元或者( )张5元。以班级六十人统计,四个空格完全正确的只有十几人,超过二十人一个空格都不对。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惨状”?与低年级老师聊天中了解到教学人民币这一单元时学生接受很慢,很多知识点教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具体形象的人民币变得抽象难懂。让低年级学生发现、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似乎不太切合实际,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丰富、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的能力都很弱。笔者陷入了沉思,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多,但它在小学阶段甚至整个人的一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啊,不能让学生

3、对它糊里糊涂,不明不白了。以下就以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我的教学看法:在教学这一单元前教师首先要厘清本单元的重难点: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难点:掌握1元=10角、1角=10分;会解决关于人民币的实际问题(付出的钱,商品的价钱,找回的钱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一.相信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交流的平台。 外国教育家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人民币并不是完全陌生,因为在生活中经常会与人民币接触。尤其是小面值的人民币如五角,一元。概念的引入不需要完全靠教师的演示和讲述,教师的喋喋不休和详细讲解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4、,而且效果甚微。所以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出示挂图,这些人民币你都认识哪些?和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学生在小组内说得头头是道:一元的上面有1元的字样,1元比1角的硬币要大,5角的硬币是黄颜色的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学生表达的话语更有利于同龄人的接受,学生会很快认识各种的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教师只需要作一些补充,并相机板书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明确大小顺序。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少数学生到了五年级还不知道钱的单位应该用元角分来表示。二.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 人民币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会用到这样的知识点

5、。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100以内的数,并会用不同的数法去数:十个十的数、五个五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知识是有类型的。有的知识需要从经验改造完成;有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规律的学习,它需要探究启发发现;有的知识是应用的学习,即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它需要分析关系,建立模型。那么像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这样的教学就属于第一种,它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教学这一难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从1角数到9角吗?9角后面是几角?学生会按顺序数1角2角当学生数到9角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说10角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10角就是我们所说1

6、元。让学生不光接受1元就等于10角这个事实,而且明白其中的关系。教学1角等于10分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说出理由,仅仅这样教学还远远不够。除了要求学生1角1角地数到1元,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2角2角地数到1元吗?1元里面有几个2角?5角5角地数呢?你还能继续数下去吗?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这个载体中灵动起来。那么现象二中的问题就不是难题。三.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步骤,在体验中感悟。 与技能学习不同,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不是靠强化记忆和反复练习培养出来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德灵活性和严谨性。在现象二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严重缺失,不能理解付出、找回的意思;因为缺乏寻找信息筛选整理

7、信息的能力,对数量关系一知半解,所以不能准确地列式解答;由此可以判断学生没有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教学现象三中的实际问题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第一层次:试做是基础。一年级学生因为认识的字不多,可以帮助学生在班级里集体读题。读完后不急于让学生说思路,应该让每个学生先独立尝试着列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依赖他人,从而养成了遇到问题自己先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二层次:比较中深入反思。在班级交流中将学生各种典型的列式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用36-4=32(元)是最典型的错误。学生会提出反驳的观点:付出的钱应该比商品的钱或者找回的钱都多。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较弱。在解决问题时

8、只会列式,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很差。训练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在说的过程中反思算式,以得到强化或矫正,在反思中作出调整,更正自己的错误。第三层次:沟通联系,明确数量关系。付出的钱、商品的钱、找回的钱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相依相成,从付出的钱中减去商品的钱就等于找回的钱。要将商品的钱给营业员阿姨,才可以拿到我们想要的商品。付出的钱就等于商品的价钱加上找回的钱。教师应突出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的骨架。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如相差关系,分总关系,比例关系等构成了各种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模式化的训练变成无声的渗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

9、助学生感悟数量关系。四.角色扮演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怎样的知识技能学习,才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呢?我认为是进行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因为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随着主体知识的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半学半玩”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很多学生依然好玩、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时中安排角色扮演,模拟购物情景,在买卖商品中巩固所学知识,让

10、学生在玩中学。课前给学生准备价格不同的五六样商品和真的人民币若干。学生A扮演售货员阿姨,鼓励学生争当顾客。在学生的表演中抛出若干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情景一:一本数学本7角,付出一元,应找回多少钱?情景二:文具盒3元6角,我可以怎么付钱?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付法?情景三:小东带了2元,他想买五角一个的橡皮,他能买到几个呢?情景四:小明买了一把1元2角的小刀,营业员找了8角,你知道小明付出多少钱吗?这些问题综合了这一单元的重难点,如果学生都能找到答案,那么人民币这一单元的学习就算成功了。一直相信:教学中的知识和方法好比鱼和渔,一味地接受知识只会枯竭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让学生学会渔,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将知识活学活用。以上仅一孔之见,望大家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