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640497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范例语文包括本国语文和外国语文,本国语文又包括通用语文、方言语文以及少数民族语文。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3年初中语文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四,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3、熟读。五,教学过程:A、三分钟演讲B、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C、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D、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

3、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F、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G、指导背诵H、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点:(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2.能力培养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逐步

4、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4)夹叙夹议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重点、难点: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环节: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

5、这篇文章的感受。二、文本研讨环节:课堂导入: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1、配乐朗读。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2)

6、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1、展示题目:(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2、研读要求:(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2)“和美”的家庭

7、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3)家和万事兴(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2)自由朗读品味(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

8、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

9、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3、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板书课题台阶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

10、、微不足道、大庭广众、(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3、明确小说的结构: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

11、新屋。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与背影比较分析教学过程:一、理解人物形象:问题探究: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

12、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二、写作技巧探究: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

13、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

14、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

15、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二、简介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四、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