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古文二则》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637451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8《古文二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8《古文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8《古文二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8《古文二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古文二则》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8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法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难点:蔡勉旃的诚信品质和戴震的质疑精神。【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导入课文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设计说明】此问题

2、的设置在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让借钱者打借条,以防不测。进而在学习文章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因为蔡勉旃所具备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才会让他的朋友在寄放钱财时放心地不立字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二)感知课文1.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一遍阅读,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借助字典为生字词注音。归纳字音并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旃 璘 券 亡 辇2.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阅读,大声的朗读课文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遇到疑难问题先与讨论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3,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第三遍阅读。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

3、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解析课文1提问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重诺责,敦风义”)2提问学生: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友人“寄千金,不立券重诺责 (侧面烘托)敦风义 言:“券在心、不在纸”行: “召其子至,归之”“卒辇而致之”(正面描写)(四)探究主题1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本文主题:“诚信为做人之根本”。2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3.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4 老师小结目的:培养

4、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勉励他们做一个诚信的人。 第 二 课 时学习戴震难师教学过程: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一、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二、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

5、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三、理解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归纳:学习要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才能不断进步。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

6、的能力。 同 步 练 习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敦风义_ (2)以千金寄之_(3)且父未尝语我_ (4)卒辇而致之_(5)先生是年乃能言_ (6)就傅读书_2翻译下面的句子。(1)重责诺,敦风义。_(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_(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_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_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二句。_二、阅读理解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_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_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_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