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636202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八里中学 主备人 董瑾 参备人 丁建华 贾月娥 张恩辉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奔放的情感,品味文章的精彩词句。(重难点)导学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饱饫( ) 无餍( ) 醒豁( ) 厚毳( ) 雾霭( ) 溟濛( ) 飒飒( )驰骋( )四隅( )浮礁( )海句力士( )横亘( )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

2、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三,多媒体播放有关泰山日出的图片。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

3、评价)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教师小结:写“云海”有日出前的云海奇观和日出时的云海美景,“日出前的云海奇观”使诗人生发了奇异的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由“日出时的云海美景”,诗人又写到了“日出的景色”,最后诗人对日出后的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由此我们看,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刘白羽对日出的描写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因此本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所见-云海 所想-巨人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

4、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体会情感的表达。3.学生有情感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4.学生自由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小组内朗读展示。师生进行评价。 五.重难点突破(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齐读)(2、)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小组交流合作,然后集体交流。(明确:文章第10自然段;运用比喻,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描绘了它的形状。拟人的修辞,变现出了痛苦的经历。 接连运用几个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用“海句力士”来太阳比喻太阳,用“雀屏”来比喻太阳放射的光芒,“纯焰的圆颅”比喻太阳,“一探再探”、“跃”、“翻登”拟人的修辞,象孩子一样俏皮而可

5、爱,赋予了太阳出来时的一种生命的动感、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时还用了“起起用力,用力”写出了太阳升起时努力、追求。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六,小结: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请同学们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表达出来。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日出之前所见云海 所想巨人 泰山日出 日出之时云海的变幻 日出的景象 赞美之情 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第二课时教学任务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日出生动描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6、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比较探究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学生自主思考比较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明确)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

7、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

8、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3):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

9、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二、拓展延伸学了这两篇描写日出的文章,你有何收获?(学生自由发言)三,小结全文: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

10、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达标学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明确: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2. 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 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