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634848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加新课程培训有感 语文组 周婧11月8日、9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跟进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也使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现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分述如下:一、 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认识刚接触新教材时让我很是困惑:实行新课改了,教材由一本变成了两本,课文由原来的20篇变成了24篇,除课本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一册的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不是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吗?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

2、?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就可得心应手日子习惯,教师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实现 “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提倡“大语文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 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认识1、首先要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

3、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

4、到尽情发挥,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设问题只是为少部分同学设置的,而更多的同学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改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2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1)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

5、(3)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认识提到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于是讨论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也就在这种讨论、探究中热热闹闹地结束了。但一堂课下来,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

6、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其实,新教材提倡的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为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千万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对教学模式的特征是这样阐释的:“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

7、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

8、评价依据。”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来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其实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的宝贵经验中有许多就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等,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我们在实践中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任重而道远,需要我辈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责无旁贷,我会努力奋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