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观大纲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63273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识观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唯识观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唯识观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唯识观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唯识观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识观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观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唯识观大纲转自太虚大师全集 一 引论 二 五位百法之唯识观 三 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识观 四 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唯识观 五 空云一处梦醒一心之唯识观 六 五重层次之唯识观 一 引论 若修唯识观,当与唯识各经论之弥勒等菩萨,天亲等谕师,所发信愿相同,始能成就。故发心初首,须作方便:一者、归命三宝,以决定信心。二者、普求工利,以发大愿力。如成唯识论曰:“稽首唯识性,满、分证觉者;为自利、利他,令法久住故”。 唯识性者,对唯识相言。能变之识,与所变之法,即唯识相;一真法界,平等真如,即唯识性也。于唯识性,唯佛能圆满证觉故,名唯识性满证觉者。诸菩萨亦能分证故,名唯识性分证觉者

2、。所证唯识性、是性,能证性智、是相;统此无漏真实性相,谓之法及佛侩。佛能于法圆证圆说,僧能弘传佛法,如实修证。故此三者,皆应归依。稽首即倾身命归投之,以决定信心也。谓归命唯识性相之法佛僧,欲实将身心境界镕归于唯识无漏性相之海也。发大愿力者,誓证一切法唯识究竟真实性,是自利也。观一切众生同依一唯识性为体,普导含灵,胥成正觉,是利他也。证此觉性,解除烦恼,了却生死,成就圆满福德智慧,使佛法普行,佛种不断,此通利自他也。是故乘大信心,发大愿力,修者依此,即为因地法行;发心充实,自可无有蹇屯。以上所言,凭自理观之力。复有事缘,可相辅成:如读诵大乘经论,凝心圣教,持念释迦本师,弥勒菩萨,礼拜诸圣,以祈加

3、持;并忏悔无始来一切业障,使修观不起魔难。譬如筑堤,既固址基,复肃眢眚,则可久远。自因助缘,亦复如是。 言观行者,即具二分:一、能观智,二、所观境。复摄此二为能证入门,以证入所证入法。故是一观,具二能所。能观智者,各宗皆同:天台、贤首、禅宗、净土,莫不须依第六识心王相应之慧心,为其主体。余如五遍行,及欲、胜解、念、定,与善法之信、精进等心,亦皆相应,以为助伴。 二 五位百法之唯识观 所观境者,在唯识观乃通观一切法皆唯是识。故法界一切诸法,皆所观境。言一切法者,广大悉备无不穷尽,世界微尘难喻其数,如此纷纶,何堪摄取!是故慈尊造瑜伽师地论、约为六百六十五法,无着大士依之作显扬论、又约为百有六法,至

4、于天亲大士遂立百法,以此百法摄尽一切。百法者,初地菩萨之所证法。初地所证,皆百法门,如见百世界,供养百佛等等,皆以百数。二地则千,三地乃万,以至大觉,数不可穷。是故修观当明百法,熟悉各法,何者为性,何者为业,了然心中以成观境。 今举大要,明其唯识。百法者,略分有两。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者,复别为二:一者实法,二者 假法。实法有二,心与色是。假法有一,寄在心色分位假立,心不相应行是。心复有二:一者心王,二心所有。心王者,正所言识。明了分别,为其体用,故谓之心,或名为识。二十论言:“心、意、识了,名之差别”。然此心王,唯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 心所有者,不能自有,随心王

5、有,与彼心王相应不离;心王是主,此为仆从。言相应者,非一非异,谓体虽二而事常一,同依一根、同缘一境。八识心王,于五十一心所有法中,各与其相应之心所有法而转;与识相应,随识而有,是故唯识。次论色法,今言物质,在佛法义说有二性:一者变灭,二者窒碍。宇宙万有,前 六心王对境,皆可云色,是故六识名了别境。以言其数,五根、五尘、法所摄色,凡十有一。五根发识为不共增上缘,变现五尘为所缘缘。眼识所缘有见有对,耳等所缘有对无见,意识所缘无见无对。若散位独头,梦定中缘,皆法所摄色。以此诸色皆心所变,何以言之?心自体相为自证分,其作用相则有能所,能者见分,所者相分。相分变现,唯见所取,心自证知,故云唯识。 复次、

6、假法心不相应行,行表行蕴,遮非无为及色、受、想、识蕴;心不相应,遮非心所有法。上言心所有,多是相应行,与此正相违异。心所有中,除却受、想,皆行蕴摄。此中得等,虽在行蕴而与心不相应,故立此名。详此一法,惟是心、色分际位置,对实法言,谓之假法。较其所属,通局有殊:如命根者属心分位,如异生性属心所分位,若无想定等属心心所分位,若时、数、生、灭等通为心、色分位。是故当知此诸假法,唯依心、色分位而立,无独自体,故亦唯识。无为者,无有生灭,不可变异,亦无作用,不能表示;列为六法。五随相立,其一真如。此中虚空。非方分空,乃是观智空无相境,唯心所变还自缘取,虽湛明照而非真如,乃识所变似真如相。真如性者,其所言

7、法,无可言思,离一切相、不思议故,见无所得、不可立故,诸常如法、各遍显故。此乃唯识之真实性,故是唯识。一切法界无量诸法,皆此百法之所成立,观此百法唯识,即遍观一切法皆唯是识。上能观智与所观境,即为能证入于唯识法之观门。而由此观门所证入之唯识法,初则了然观见法界一切诸法,皆唯识所变之相;次即离一切染唯识相,而证真唯识性;次由证真唯识性,而能如实照了诸行“犹如幻事等,虽有而非实”;由是证得圆满清净转依,性相不二,身土一如,是为究竟唯识。 三 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识观 包罗万有,唯是一心;即此一心,融贯凡圣,而能任持一切法之种子,及有情、无情之根身、器界,故又名阿陀那识。此识非真非幻,全真全幻,为真

8、幻之所依,通于佛位、众生位者也。遍持诸法,唯一真心,故亦谓之一真法界。一者、绝对待,真者、无变异,为一切法根本依处,至佛果上之离垢清净地,又名庵摩罗识,此识圆满清净离染污法,乃无漏智相应之真净一心也。此真净一心,在众生位名如来藏,至如来地始能究竟证明显现故,在众生位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表此一心非虚妄故、曰真,无变异故、曰如,真如云者,的指此一心之性体。上言阿陀那识、庵摩罗识、一真法界等,虽同一体,随相异名。惟此一心,通一切位,依真有幻,故曰一心生灭,全幻即真,故曰一心真如。欲观一心真如、生灭之体用,今另列图如下: 一心真如生灭图(图略) 图中大圆圈,即表示一心真如本无形相限量可言,强作此形量表之

9、耳。阿陀那识,为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法所依持,有发生一切法之别别功能,指此别别功能名一切种,为圈内所表之长曲线是。而此一切种,亦遍十法界一切位。由此一切种有根本无明发生,所谓“不觉心动,忽然念起”,如“乙”所表,是谓末那之根本法我痴见。其乙线裹面所表“丙”,即念念执阿赖耶见分为内自我。如“甲”线内部分即阿赖耶识之范围,完全为末那所执之我爱执藏。此阿、末二识互依为根,末那依阿赖耶而起我见,阿赖耶依末那而成我爱执藏。同时阿赖耶又变起根身、器界、转为异熟识,是为三细,此三细实无先后之别。概括言之,动、为末那、阿赖耶,能起、为一切种,所起、为异熟识。忽然一念乍动,无明相应,末那即执阿赖耶见分为我,念念

10、不息,使阿赖耶识内种子皆成有漏,于是现起一切根身器界,此即依真有幻之义也。从末那背方,依阿赖耶内种子而现起者,如图“丁”所表,是为意识。意识方向与末那相反,末那向阿赖耶见分,意识向阿赖耶所变根身器界;盖末那执内为自我,意识认外为各个我。且末那为意识不共增上缘之依托根,故意识亦必带有俱生我执;然虽依末那为根,实从阿赖耶内之有漏意识种子所现起,如图有直线由阿赖耶通发于意识是。 如图“戊”所表为五根身,即正报身。而此根身虽经过意识而成,却仍从阿赖耶色法种子而生,故此根身非浮尘根,乃清净四大所成之五净色根,为藏识安危与共摄为自体者。云何现此根身?因末那执我,欲有所见有所现故,正面由藏识变起根身器界,反

11、面由根身器界发生意识,遂建立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末那能执之力,彷佛海中有一种鼓荡之力能起波浪,又如叩钟有撞力而发声,是故情器世间之生起,皆由末那潜动力而出发也。如图“己”所表为器世间,虽间接亦由末那之执染,而直接唯阿赖耶种子之所变及见分之所缘;乃为微细流行转化之象,刹那刹那,生灭不停,不易觉察。吾人所见之山河大地,仍属粗相耳。何则?以末那所执之藏识,变动不息,其所现之相亦变动不停故。凡属根身、器界,皆是如此,而无一刹那之暂住者。如图“庚”所表为眼、耳、鼻、舌、身五识,从阿赖耶种子经过末那、意识而生。故前五识以阿赖耶为根本依,以末那为染净依,以意识为分别依,五识各以净色根为不共依,而净色根又以浮尘

12、根为寄托。前五识现于五尘时,即意识同现时,故意识遍分别于五识也。 如图“辛”所表为五尘,五尘性境,即前六识自变之相分,但须依阿赖耶所现器界为本质。此本质即异熟识境,由业所感,前六识依之而变为相分。何谓性境?性者,实在之义。前六识现量所缘之相分,完全与阿赖耶所变之境相同,毫未改异,是谓性境。一刹那间,第六识起随念、计度分别,则非性境矣。如图“壬”所表为独头意识所缘法尘境界。分别有三,谓散位、定中、梦中等是也。其率尔心缘现量境,离于随念、计度分别,斯须即入独头意识,非复现量性境,而已为前五尘之落谢影子矣。遂由意识内依末那我执及藏识中名言习气,变造为意识所现之法尘境。凡前尘种种之相,皆为阿赖耶种子所

13、现;独头意识所缘,则为前尘影境。故独头意识所现之境,多为似带质境,即吾人现前之境物是。又意识能忆过去境界,即前尘影境经意识念度过而藏于阿赖耶识中者,忽然念起,或于梦中现起,皆是独头意识所现。除无想定外,四禅、八定,亦皆独头意识所缘之境。因不由异熟习气所生,故不成业果关系。如梦中所现之境,全是虚妄,则甚易见也。若由异熟习气所发生者,属于先业,故有果报关系。此如放炮,弹乘炮力飞行空中,必至炮力衰竭方始落下,缘为他力之被动,不能自由而止也。异熟报亦同此道理。常人不知,误为自然,不知实先业之感招也,又此意识法尘境界,亦可超出异热范围之外,而达于不可思议之境,以意识功用甚宏故也。 综观上图,可以寻由真起

14、幻,从幻反真之途径。常人不明此理,执此根身、器界为实有,不知皆阿陀那识一心之幻现也。夫一念心起,无不依一真法界而有,无始无明念念不息,即是全法界尽在无明,是故一心之动,即万法所由生,万法之变,悉唯识之所现,故曰万法唯识,而唯识之实性即是真如。能知此义,斯可以观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识也。 四 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唯识观 上既说明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理,此更进演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义。所谓妄者何指?指第六意识所起之似带质境,即吾人现前所谓之天地人物是也。原意识依末那为根,二执俱生,恒与前五根识托阿赖耶所现之根身。器界,变缘五尘,随续分别,因综合离开之结果,认为实有种种物体;乃执何者为长、短、方、圆

15、,何者为红、黄,黑、白,何者为我,何者为非我,重重错妄,莫能穷诘!如此妄执,是谓遍计所执自性。此妄执境,在与前五识俱起之意识现量上,本无所有。实为意识重缘五尘之影,而自加以分别所成者也。故修唯识观者,首当悟此现前妄执之境,皆是偏计所执自性。是为悟入之第一步。 今更可以梦喻之:吾人入梦时,或见花鸟人物,或感苦乐悲欢,当其时何尝不声色俱备,情怀真切;却至南柯醒后,都杳无所得。究竟真耶?妄耶?推之现前所见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实,一一逼真;如得无明豁破,慧目开朗,反观现在之境,亦等如梦中所见,毕竟一无所得矣。是故对于现在之境,先应作如梦观,以遣意识上偏计所执之我法,则根身器界,宛然唯识心变现之虚幻相而已。或谓梦境既空,梦心亦空,应云唯空,何谓唯识?不知梦中之心即醒时之心,境异梦醒,心贯醒梦,故醒后心中亦能了然梦中之境物,而欲求梦物于醒境,则必不可得也,是以梦境实空,梦心幻有。境空不离心有,心有元即真觉,境空心有,善成唯识。然则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转,统依一心。是为悟入唯识之第二步。 夫此所谓真觉,指现行意识之证智而言。意识完全不现行时,若所谓五无心位者,岂不心境俱空,如何得成唯识?是故当进观意识所依之意根,及种子心。盖意识依末那为根,从阿陀那种子识生,此之二识,恒时现行,意识等种子亦依存不断。故虽至睡眠闷绝时,意识不起,知觉中断,而醒后仍能继续忆知前经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