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一)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62884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导学案(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中国诗导学案(一)姓名: 编写人 :王麦霞 审核人: 组评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理解、赏析其他文学现象。 3、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习重点:1、从比较中西方诗歌不同入手,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2、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课文中作者睿智的语言。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导案一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一)文学常识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者 )家、( 作 )家。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 宋诗选著 和谈艺录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人

2、 兽 鬼 和长篇小说 围城 。(二)课外阅读积累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 围城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围城 。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三)感知文本内容(课堂展示)

3、1、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1)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3)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4)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5)内容: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特征原因或表现比较对象结论简

4、短而有悠长的意味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旨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爱伦坡中国诗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悠远的意味。富于暗示引诱读者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不了了之,引得读者遥思远怅;问而不答,令读者回肠荡气。魏尔兰、济慈、维荣、拜伦。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与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英语、法语、德语和惠特曼。中国诗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本质特征是共同的。导案二 合作探究(探究作者的写法)1、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

5、方法? 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钱钟书先生清楚地意识到给外国听众介绍中国诗歌,是不宜对其作概述或概论的,尽管外国听众更希望有个笼统的印象,但文化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者开篇就阐明自己立论的方式是采用比较文学的手段。但为了委婉地阐明自己如此立论的目的,钱钟书先生便借用西方人极其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来过渡,这体现出钱钟书先生一贯的机智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似乎是作者把自己又否定了。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

6、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导案三 练习提升 【课外检测】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