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62763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2)(无答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肃m ( ) 潺潺( ) 涟y( ) 簌簌( ) 和x( )qi( )意 ln s( ) ( )运 xunw( ) 虞j( )桥dn( ) 寒颤( ) 干涸( ) 分道扬bio( ) ying( )绕2.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菜畦(w) 酝酿(nin) 亢奋(kn) 忍俊不禁(jn)B迸溅(bn) 澄清(chn) 畸形(j) 惟妙惟肖(xio)C琐屑(xi) 地壳(k) 萌发(mn) 中流砥柱(d)D嫌恶(w) 阔绰(chu) 招徕(li) 销声匿迹(n)二、句子分析:1.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他不满现

2、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陈胜那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不但充分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级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4.表现陈胜摆脱贫困、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感情的一句话是:苟富贵,无相忘。5.陈涉世家中道出千古志士之胸臆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哉!6.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7.陈胜为起义做了两项具体的舆论准备(宣传工作)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文言翻译: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文: 2.然足下卜之鬼乎? 译文: 3.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译文: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文:

4、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文: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7.忿恚尉,令辱之,激怒其众。 译文: 8.固以怪之矣。 译文: 9.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译文: 10.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文: 四、古代诗词:浣溪沙 【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鉴赏关键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思想内容】这首词抒写了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名句赏

5、析】1.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产生,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中考链接】2005年湖南省益阳市(一)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7,8题。(6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

6、组优美的画面。(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 3.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_结合,浑然一体。(1分)五、好文阅读:儿子比我高了。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

7、过医院。“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8、,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

9、,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

10、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作者:毕淑敏 选文有删改)1. 联系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按图索骥: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3分)后悔 3. 揣摩第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答: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B第段“我”逼问“儿子”和第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5(1)第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3分) 答: (2)你怎样理解第段画线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4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