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62576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人教版必修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知屋漏者在雨下”?2013年每周文摘第1期第8版刊有2012年那些新闻景点一文,文中说:“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网络。” 句中的“知屋漏者在雨下”是“知屋漏者在宇下”之误。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句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在草野)的评价最准确。现在是网络世界,网民的声音最能体现民情民意,所以把“知政失者在草野”改为“知政失者在网络”,是符合现实的。“宇下”即屋宇下,“雨下”即大雨下,把“宇下”误为“雨下”,意思就不通了。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高良槐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2、。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官,人们尊其为左丘明。现在一般认同第三种说法。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著作,合称“春秋三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相传国语亦出于左丘明之手。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小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没有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正”(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

3、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1)氾南_(2)逢孙_(3)杞子_ (4)函陵_(5)秦伯说_ (6)佚之狐_(7)夜缒而出_ (8)共其乏困_(9)越国以鄙远_(10) (11)(12) (13)答案:(1)fn(2)pn(3)q(4)hn(5)yu(6)y(7)zhu(8) n(9)b(10)(11)(12)(13)(1)(2)答案:(1)(2)“髟”音bio,小篆写成“人披着长发的样子”。用“髟”作意符多与人的头发有关,如“髮”(发),“髮”形声字,用“髟”作意符,“犮”是声符,“髮”就是头发,现简化成“发”,只是一个符号了。又如“髫”音tio,意为“小儿垂结”,古代男

4、子二十岁以前头发不挽在头上,故“髫”引申为“儿童”。再如“髻”音j,就是把头发挽起来后扎在头顶上的发髻。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为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5、。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意愿,所以,秦、晋联合就是必然的了。文脉梳理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烛之武退秦师_(2)且贰于楚也_(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3)名词作动词,驻军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句式:_译文: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式:_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2)省略句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南驻扎。3筛选信息本段仅25字,却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与形势,有哪几层意思?_答

6、案: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两军分兵驻扎的情况。4分析概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的来势凶猛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B“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说明秦晋两军联系非常紧密。解析:说明两军缺乏沟通,暗示了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有利条件。答案:C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通“_”,_答

7、案:已矣了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2.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词义:_(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词义:_(3)公从之词义:_(4)许之词义:_答案:(1)推辞,拒绝(2)军队(3)听从(4)答应3文言虚词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2)许之_答案:(1)句末语气

8、词,啊(2)代词,这件事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_译文:_(2)是寡人之过也。句式:_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向郑文公说。(2)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5筛选信息面对危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_答案: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6分析概括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了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B烛之武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C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D一个“许之”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解析: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通“_”,_(2)夫晋,何厌之有“_”通“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通“_”,_答案:(1)共供供给(2)厌餍满足(3)说悦高兴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