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618291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属曲的一个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代只有弦索、笙笛等伴奏。散曲起源于民间,关键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通常见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管,一韵到底。散曲到底兴起于何时,因为缺乏文件,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她们带来的胡曲番乐和汉族地域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乐曲。这么,逐步和音乐脱离

2、而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个诗歌形式。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初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早在词十分兴盛的北宋,就产生了和词不一样的俚曲,同时,词调在民间的流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改变。金代初年,北方涌现了大量含有地方色彩的歌调,结合了中原的弟兄民族音乐而含有新的特色,这对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起了主要影响。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初新兴的主要诗歌形式的主要标志。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3、散曲的体制关键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个。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和套曲。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通常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含“带过曲”和“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需同一宫调,而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而且各首能够单独成立。套曲的体制有三个关键特征: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一样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宫”。通常说来应有尾声。全套必需同押一韵。套曲因为篇幅较长,能够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所以既可用来抒

4、情,也能够叙事。散曲和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它和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不过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通常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曲韵和诗韵、词韵不一样,用的是当初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不过,四声通协,韵字能够复用。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改变中,含有端饬严谨的气度。另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总而言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散曲作为继诗、词以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改变极大。很好地处理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和乐的节奏、旋律繁复改变之间的矛盾。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醉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气氛之中。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和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以后止。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