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613641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资源县农业局 林业局 水利局水产畜牧兽医局 扶贫办 农机局二O一一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顾2一、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2二、取得的基本经验14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7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21第三章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4一、指导思想24二、基本原则25三、发展定位27四、发展目标28第四章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和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31一、发展重点31二、发展任务及布局32三、重点建设项目44第五章 主要保障措施52 附表一:资源县农业农村经济

2、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计划表附表二:资源县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21世纪头20年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则是这二十年间四个规划中至为关键的战略决战阶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重组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统筹“十二五”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完成

3、资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一、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在县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发展战略,抢抓西部大开发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及洪涝、干旱、病虫灾害等自然灾害,积极

4、应对金融危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现了“十一五”预期目标,农业经济实现了“二大突破”,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农业增加值逼近6亿元。“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基础建设力度较大、农民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17亿元,比2005年增长76.69%,“十一五”年均增长12.06%,比 “十五”加速5.4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达到5.31亿元,比2005年增长62.88%,“十一五”年均增长10.25%;林业产值达到1.59亿元,比20

5、05年增长87.06 %,“十一五”年均增长13.34%;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87%,“十一五”年均增长16.75%;渔业产值达到0.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11%,“十一五”年均增长2.1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31.25%,“十一五”年均增长18.25%。农业增加值达到5.95亿元,比2005年增长70.00%,“十一五”年均增长12.06%。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比2005年增加1881元、增长75.94%,“十一五”年均增长11.96%。1、粮食生产水平稳步上升。2006年以来,我县粮食播种面积在扩种红提、西红柿

6、等作物占用水田而减少1.31万亩面积的前提下,全县粮食总产量仍呈稳定增长趋势。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66万亩,总产5.30万吨,比2005年增长1.73%。2、蔬菜产量稳定增加。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1.8万亩、总产21.5万吨,“十一五”年均增长1.63%、9.21%。3、水果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全县水果总面积达到9.92万亩、总产量6.45万吨,“十一五”年均增长11.71%、16.01%。 4、养殖业稳步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16.1万头、3.53万头、1.6万只、209.83万羽,“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2.89%、3.87%、

7、7.77%、2.35%;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10772吨、1140吨,“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6.54%、4.77%。牧、渔业产值达到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7.73%上升到20.73%,上升了3个百分点。5、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人工造林面积10.5万亩,种植油茶3140亩,义务植树213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61.70%提高到75.24%,居全市前列。新增沼气池5276座,使全县沼气池达到18146座,可建池入户率达到40.50%。(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不同区域产业

8、优势,先后编制并组织实施了资源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立足农业发展的区域定位,有重点,分步骤地做好“引导种植、扩大面积、调整结构、优化品质”等工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1、优质粮食生产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由于红提、西红柿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及城镇化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增多,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为确保粮食安全,我们重点向科技要效益,做良种文章,全面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探索水稻高产的途径和模式,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新品种(组合)推广上,2010年,全县推广超级稻6

9、.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5%;在水稻新技术推广上,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它轻型栽培技术,促使粮食单产提高。2010年,粮食单产由2005年的348.03公斤/亩提高到2010年的387.99公斤/亩,增加39.96公斤/亩,提高11.48%;全面推广为稳定提高全县粮食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科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优质红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县按照桂林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发展红提产业。到 2010年,全县红提发展到3.66万亩规模,比2006年增长330.6%。2010年红提总产量达3.4万吨,红提产量占据了全县水果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年实现销售收

10、入2.72亿元,促进了我县红提产业跨跃式大发展。目前,我县红提面积、产量均位居华南第一,已被列为全区扶贫开发重点示范产业,得到了第四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各国参会官员的一致肯定。3、无公害夏秋西红柿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夏秋西红柿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每年1.61.8万亩的规模,2010年夏秋西红柿种植面积1.78万亩,总产量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西红柿产业是我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4、金银花、红阳猕猴桃、有机茶、食用菌等新型产业崭露头角。资源县在大力发展红提、西红柿生产的基础上,一些新型农业项目如金银花、红阳猕猴桃、有机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得到了迅

11、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发展金银花3.5万亩、红阳猕猴桃0.35万亩、有机茶叶0.4万亩、食用菌0.11万亩,均比 “十五”期末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上述新型农业项目的快速发展,成为种植业的新亮点和助农增收的新途径。5、规模养殖不断壮大,特色养殖异军突起。 “十一五”期末,全县新增生猪规模养殖场93个,其中爱琼养殖场被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认定为区级龙头企业;新增家禽、牛、羊规模养殖场分别为31个、20个、52个;全县建成竹鼠养殖基地14个,大鲵养殖场6个,石蛙(棘胸蛙)养殖场2个,鳜鱼养殖场2个,黄鳝养殖场1个、鲑鳟鱼养殖场4个,鲟鱼养殖场2个,新增梅花鹿养殖场1个。以竹鼠、大鲵、石蛙等养殖为主的特色

12、养殖迅速发展,成为养殖业的新亮点和助农增收的新途径。随着各项农业规划特别是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的大力实施,优势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特色农产品加速形成向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基地:以五排三乡西红柿、辣椒、百合,资源镇、中峰乡的红提、脐橙、猕猴桃,瓜里乡、梅溪乡的金银花、三木药材、茶叶为主的三大优势产业集中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一乡(镇)一品”或一乡(镇)多品的格局基本形成,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如车田乡已形成了以西红柿产业为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格局;中峰乡已成为全县红提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种植面积占全县红提总面积的65%以上。其中中峰乡大庄田

13、村2009年被广西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广西红提村”;梅溪乡的铜座村、瓜里乡的文溪村已成为了全县出名的以生产金银花、“三木”药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村;河口乡发展百合速度快,种植面积大,占全县百合种植面积的近70%以上,即将成为河口瑶乡的主导产业。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1、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向上争取涉农项目271个,比“十一五”多88个,增长48.09%,共争取项目资金8786.95万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五年来,完成了全县水毁水利、水毁堤防修复、小型农田水利硬化、河道综合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25处;完成了海棠水库排洪隧洞

14、和海棠水库补水工程、除险加固计划任务;做好了青背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改善灌溉面积22560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820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85处,解决8.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3平方公里;防汛抗旱工作扎实开展,确保了各年度全县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取得了防汛、抗旱、抗冰灾的全面胜利,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农村道路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通达工程项目30个,完成自然村(屯)道路硬化项目398个,农村公路里程达2218.3公里,其中省道1条69公里,县道11条283.6公里,乡道38条244公里,村道38条134.7公里,屯级公路538

15、条1487公里,有33个村通油路,占46%,90%以上的自然村屯通屯级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3、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和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85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142.00%,“十一五”年均增长19.93%;拥有各类拖拉机7710台,比2005年增长589%,“十一五”年均增长47.11%;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77%,比2005年提高7.54个百分点,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农机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机事故重伤率、死亡率连续五年为零。4、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19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398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和570个自然村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并推进了以“三改三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