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604074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xmy)(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论情境教学在历史社会学科中的运用龙港十中 夏孟央新课程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这一局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新目标,这就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是目前放在许多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心得,认为通过情境教学能达到让学生想学、肯学、乐学、善学的目的。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创设与教材内容和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感悟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

2、动的方法。情境教学是一种感悟教学、体验教学的方法。同时,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境界。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社会课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创设的情境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学生主体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深入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历史社会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途径大致可分以下几种:一、以生活展现情境新“课标”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教学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

3、结合的课程模块。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多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执教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内容时,我特地安排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辩论会上正反两方同学唇枪舌战,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正方: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发明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延长,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教育开始普及等等,这些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利

4、处。反方:我们都看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如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土壤遭到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极地臭氧层空洞等等。正方: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我们就不可能坐在如此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看老师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给我们上课。反方: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房价就不可能一高再高,我们家也不可能因买房而背上沉重的按揭贷款。正方: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我们就吃不上香喷喷的肯德鸡,穿不上经过纳米技术处理过的衣服,用不上轻便灵巧的MP3,坐不上舒适方便的私家车。反方:你难道不知道肯德鸡中含有致癌物质的苏丹红,一些经过高科技处理过的衣服有可能使人们患上皮肤癌,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使地球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吗?这些难

5、道不是工业化“恩赐”给我们的吗?师: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实,固定的答案是没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把“双刃剑”,利弊得失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应对,应对得当即可化弊为利,而应对不当则会落入陷阱。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要重视“弊病”的治理,趋利避害,以史为鉴,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因为课堂情境的扩展是有限的,而社会大情境则是无限的,在这里我巧妙地把课堂小情境与社会大情境结合起来,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社会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二、以实物感受情境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

6、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情境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例如在讲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如学习河姆渡遗址时,我们学校曾组织学生参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根据考古资料,学生可自己分析当时远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看到当时的石器十分光滑,学生可以认识到,当时的人们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已向前发展了;看到陶器,学生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可以远离河流,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了;看到骨耜和水稻等遗物,学生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发明

7、了原始农业;看到干栏式房屋,学生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已脱离山洞开始过定居生活。根据文物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考古工作的研究过程,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积累,还帮助学生走出枯燥、单调、厌学的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三、以图画再现情境接触过新教材的教师都能深切体会到新教材编写的形式较以前更规范、更统一了,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图文编写质量明显提高,教材中用图像能说明的问题,就不再用文字重复。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语言,把教材中的图片恰当、完整地利用起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是这样利用图画创设情境的

8、: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画,接着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第一,你认为这幅图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情况,所以称为清明上河图,还是认为它因描绘汴京的清明坊而得名,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见解。第二,观察出这幅图描绘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第三,图中的建筑是商场、酒店还是民居,你是如何判断的。第四,从图中能否看出当时的汴京是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看图完毕,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观察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使原本一堂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而活泼。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利用图画进行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占有

9、重要地位。四、以音乐渲染情境为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感染、陶醉、启迪、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在享受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长征中的一个小片段: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成了惊弓之鸟,他们做何反应?生: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师:结果怎样?生:前四次都被红军粉碎,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损失惨重。师:在这紧急关头,共产党人何去何从

10、?生: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师: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征,同时结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图,让学生谈谈从歌曲和地图中体会到什么。(创设历史情境,营造真实、感人的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和状态。)生: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长征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更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生: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生: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我抓住中学生情感丰富,易激动,表现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中大胆的借助音乐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既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通过

11、视觉和听觉的协调作用加速理解,提高记忆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获取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五、以表演体会情境表演,顾名思义,即角色模拟,就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小节时,我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片段东史郎在南京的一天。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主动查阅资料,研究史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很多同学为了能够担当角色,纷纷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担当表演的同学则仔细地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如扮演东史郎的那位同学穿着军服、军靴,配着

12、刺刀,贴着象征日本人的假胡须,在表演过程中把日本人凶残、无耻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而扮演中国平民的这些同学则紧握拳头、咬牙切齿、悲愤、怒斥,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愤怒与敌视。角色扮演的激烈情绪渲染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特定的情境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并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振撼,潜能得到了释放。六、以语言描绘情境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

13、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因此,我们要设法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例如:我在执教来自海上的挑战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1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听到这里,同学们都为中国有如此灿烂、强盛的历史而感到骄傲、喜悦,一个个流露出一种兴奋的神态。但随之我就话题一转:“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

14、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地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这段话,是一位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在1794年写的。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呢?当时的中国和英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竟使得马戛尔尼有上面那番感慨呢” 显然,很多学生被马戛尔尼的话激怒了,刚才的兴奋一扫而光,情绪早已是激动不已。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气愤地说:“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中居于前列,在当时算得上是一艘

15、航空母舰,怎么能形容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呢?”第二个学生马上接着说:“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乾隆皇帝,他在位的这段时间被誉为康乾盛世,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怎能被说成是无能之辈呢?”但立即有同学反驳道:“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占据了许多殖民地,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中国虽然仍是东方第一大大国,但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朝的统治者看不到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是啊,假如当时的中国早一点实行对外开放的话,英国也不至于会向中国偷运鸦片,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了,中国在近代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屈辱了。”

16、又有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感叹。上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精辟的教学语言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对历史的感悟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种融洽、愉快、舒畅的气氛和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使课堂教学产生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应时、应地、应人而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