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604000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重点班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第卷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门下省的职能是:A、决策B、审议C、执行D、监察2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3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A唐朝尚书省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元朝中书省4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

2、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5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6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7687年,有人告发

3、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8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

4、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0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

5、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12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13“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

6、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14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15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A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行省为中书省派

7、出的司法机构D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16“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云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7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18元初,中书省“省规”:

8、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9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20宋代134位宰相,

9、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2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 “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22国语鲁语上曰:“先

10、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提高了行政效率23吕氏春秋慎势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24明朝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载:“立族长,立

11、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豢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25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第卷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

12、新的行政建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调整?说明这一调整的进步性。(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的观点。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

13、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自柳宗元封建论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利弊?28.(13分)材料一 :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史 职官志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

14、)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29. (13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依据材料,柳宗元是怎样认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你是否同意柳宗元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理由。1.B2.C3.C4.C5.A6. D7.B 8.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