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名著导读孟子复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601989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名著导读孟子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4名著导读孟子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名著导读孟子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名著导读孟子复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著导读孟子复习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2、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各分上、下篇。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

2、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宋、元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得心应手的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3、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4、学说要点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政治思想a、民本思想: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b、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c、仁政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

4、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

5、,便能成德。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课外积累书中名句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6、公孙丑下1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1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1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1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8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