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97121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前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课前预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我从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兴趣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思考。 一、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 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是指通过预习作业活动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三维学习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具体表现而言,在认知上,把一些新的

2、信息加以内化,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方法上,逐渐清晰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思维方式;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浓厚兴趣。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语文预习作业设计过于模式化甚至僵化,学生渐渐对预习作业失去兴趣。再加上门类繁多的学习辅导用书,学生对预习作业应付的多,怠于思考,没有了个性,缺少了创意。为此,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高预习作业的有 效性: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可按下列“设计目标”对应“预习作内容”目标1:对学习汉字有浓

3、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掌握自学生字词的方法。预习作业: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了解词语意思。 目标2: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默读。预习作业: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目标3:能够结合预习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预习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背景,把难题带进课堂。2、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倡导预习作业开放 预习刚开始,设计的作业简单些,随着预习方法的熟练,知识的丰富,提出的问题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对各类课文和知识就学习的更深刻,掌握的也更全面,速度也会加快,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

4、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自学过渡。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差异,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二、教会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减退,因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

5、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3.

6、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 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5.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

7、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2、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

8、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预习经验师生交流”,让学生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只要我们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3、重视反馈评价,提升预习兴趣。对于学生的预习要重视检查, 及时表扬,让其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能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5、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而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

9、适当的指导。 总之,语文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只有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切实落实预习作业有效、指导预习方法到位、培养和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才能有预习作业高质量地完成,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六步法随着打造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深入,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六字教学法已初见成效,但我发现,要保证自主互助课堂的高效,预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思考、质疑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

10、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有很多语文教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地培养,但不加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达不到真正地意义上的预习习惯地养成。 新课标提出,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通过课前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1、,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这充分说明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

12、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在学期开始,我首先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六步预习法,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

13、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

14、,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5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

15、学习了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疏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

16、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我注意在课上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预习情况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奖给学生每人一颗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可以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老师教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合作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另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