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596197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河南省某某市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政务执政理事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实现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根据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

2、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及以“三网一库”为标准的电子政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成绩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十五”期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约18亿元,建成了可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高速公路”-通信基础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能上网。止2005年底,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到6.6G,具备了“千兆到大楼,百兆到楼层,十兆到桌面”的高质量宽带接入能力;全市电信网本地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5000公里,4815个行政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固定电话率达到99.8%。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4.69万门。电话254.9万

3、门,普及率约24%,其中移动通信用户约142万户,普及率约13.4%;固定电话用户106.9万户,普及率约10.1%;小灵通用户6万户,普及率约0.6%。国际互联网用户(含宽带用户)约7.62万户,普及率约0.7%。移动通信网络已实现了全市的无缝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9%,有线电视用户达13万户,普及率约4.7%。形成了网通、铁通、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经营商间的有益竞争格局。计算机拥有量约20万台,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约24090小时/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约12045小时/年。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十五”

4、期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的“十二金”工程的推动下,我市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我市各类信息网站及以“三网一库”为标准的电子政务建设,少数部门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1)信息网站快速增加。我市信息网站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推出“十二金”工程以来,我市信息网站建设全面步入了快车道。中国某某信息网、某某政府网站、某某财政信息网、某某农网、某某统计信息网、某某信息港、某某龙都网、某某劳动保障信息网等一批信息网站相继建成开通。对我市“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三网一库”为标准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为全面推

5、动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在国家“十二金”工程的推动与支持下,财政、银行、税务、劳动与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审计、统计、水务、公安等部门,建成了机关局域网、系统业务网,有的上联省业务部门,下联县乡所,外联互联网,建立了相关数据库,有的达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公文传输网络化、批阅文件无纸化、数据信息自动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节约了办公经费,为我市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业初见成效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种无形资源和财富。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已对本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了初步开发,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数据开

6、发入库提供了保证,为提高我市政府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防控能力奠定了基础。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公司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信息服务新业务及增值业务,深受市场推崇。开发信息资源与拓展信息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促进信息的市场化运作。各类中介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注册机构(含个体)达150多家,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注册机构(公司)约200多家。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市信息服务业已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存在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我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1%,互联网(含宽带)普及率为0.7%,

7、移动通信普及率约为13.4%,多项指标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线电视在广大农村还处于推广阶段,宽带综合业务在一些乡镇还未能实现,致使信息流通速度慢,时效性差。需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寻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管理,“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各部门网络之间互相分割,自我发展,不能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低,多数部门尚属空白。缺少面向社会服务的实用高效的大型数据库及信息查询系统。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服务质量不高,有的信息网站花巨资开通后,因缺乏管理、维护而关闭。 (4)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

8、并存。多数部门因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工作不能展开,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人才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业务和信息管理的综合素质人才更为匮乏。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因得不到重视严重外流,缺少留住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5)重硬件轻软件,重投资轻应用,重复建设屡次发生。 二、“十一五”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条块结合、面向社会、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重点抓好基础通信设施和互联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

9、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起点上实施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我市的信息化水平整体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十一五”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底,培育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产值实现零的突破,早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管理规范有序;党政机关电子政务信息网站开通率达100%,机关局域网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并整合全市电子政务城域网,12个重点业务系统完成国家建设要求,一批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达到互联互通、资

10、源共享,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建立数字化城市奠定基础;构建网上行政服务大厅,二十四小时接受社会申报、申请和监督;市、县政务公共服务上网率分别达到80%、60%,初步实现行政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无纸化;建立电子商务中心,规范电子商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重点对农业、工业、石油、交通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进城乡信息化进程,努力向“数字某某”迈进。 三、“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结合我市经济实力薄弱的实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

11、化发展,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的建设及传统产业的改造。 (一)继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适应不断增长的信息化需求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模式,引导网通、电信、铁通、移动、联通及广播电视等运营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主干网络,采用IP技术,完善全市宽带主干网络,继续扩充传输网络带宽,构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完善由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组成的业务网络及网络资源的升级换代。IP宽带骨干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60万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50%以上。城市宽带用户普及率达58%以上,加大广

12、播电视网络建设与广播电视有线光纤网络的建设,县(市、区)到乡镇的光纤网络建设全部完成,市、县城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乡(镇)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0%以上。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有新的突破,争取早日开通3G通信系统,同时注重电视、电话(手机)、电脑三网的融合,达到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的同网传输,促进网络社会、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步伐,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更便捷、更自由的信息空间。 (二)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1、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立和完善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

13、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信息系统和智能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发展数字农业,加强3S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市、县级农业资源生态系统;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监测信息体系和农业区划、种子质量监测认证、植物保护监测、土壤肥料监测、动物防疫监测、农业科技教育、专家咨询和农业法律法规执行检查等信息体系,基本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网络化,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

14、,推动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基本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培育劳动就业技能基地,提供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2、以信息化拉动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重点是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挥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引导大中型企业在生产现场管理和物流管理方面,在销售、研发、财务等环节,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传统生产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智能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推动产品生产过程、管理

15、、销售信息化,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流程变革,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推动软件技术、集成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衔接,形成信息技术、工业产品、系统装备等相结合的应用环境,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盈利及创新能力。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企业信息化。加强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试点和示范推广工作,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以信息化加快服务业发展 以信息化推进交通信息化。以构建“智能交通”为

16、目标,重点建设覆盖全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信息传输平台和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高速公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道路客运信息服务、货运信息服务、维修服务和运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公路收费“一卡通”。 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信息内容提供、信息应用服务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培育信息服务市场主体。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带动信息服务商(ISP)、信息内容提供商(ICP)和应用服务商(ASP)的成长。建设以公益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普及服务、取得普及效应为目标的社会公用信息服务系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紧密结合业务应用,投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窗口,研发商业性信息产品;引导本市咨询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广告服务商参与信息服务,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系统建设,促进系统集成、网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