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57537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柳人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蒲柳人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蒲柳人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蒲柳人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蒲柳人家导学案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3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重点: 1诵读课文,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过程:一、导语引领: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

2、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课前预习部分:【资料窗】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

3、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预习内容】(一)、请认真阅读上面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将你阅读资料时获得的信息在资料上标志

4、出来,课堂上交流。(二)、默读课文。1、将读文时积累的生字词标示在课文中,以备小组内交流。2、完成下列生字词积累(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画线词语的意思。课堂小组竞赛。)擀(gn)剜(wn)腌赞( z)捯气(do) 唿(h)哨咯(k)吧 嘬(zu) 呱(g)呱坠地 提心吊胆 天伦之乐 妙手回春 腰缠万贯 断壁残垣 戏谑(xu)驾驭(y) 勃然大怒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腻 歪 荣膺(yng) 隐匿(n):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

5、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你读懂了吗?)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主人公是谁?断定的理由?2、文章围绕着这些人,写了哪些故事情节?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情节?喜欢的理由呢?二、课堂学习部分:一)交流预习所得:(所有人选均在课堂确定)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以内容多、准、快为评价依据。2、每组一人到黑板书写本课生字词(每组同号学生),每组一人背诵本课词语意思(形式抢答),以正确率做为评价依据。3、每组二人分别交流对课文内容初探结果(人选待定),以内容全、准、理由充分为评价依据。

6、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具体语言揣摩人物特点,品味艺术手法探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运用“ ”这句话我喜欢,因为它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是什么描写写作手法)生动形象的(朴实真挚的)写出了( )人的( )心理或者品质。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A、一丈青大娘: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B、何大学问: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C其他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三)圈点勾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是语句并赏析,最好能从多个层面摘抄。四)、学生朗读品味,背诵喜欢的语段,小组内展示。三、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你如何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请结合本文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以及一些社会现象来理解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