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571190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数学培训(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训科目:幼儿园数学培训时间:2015.8.23培训教师:宫老师培训地点:会议室培训名称: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培训内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1、数学是抽象的科学。为什说抽象?数字5可以代表5个球、5朵花5支笔等等,反映所有数量是5的属性。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 2、数学的逻辑性。例如:对5支铅笔质疑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感知,而是一系列的动作协调获得。首先手口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幼儿口中的数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是连续而有序的,不能遗漏、不能重复。最后,合起来才得到总数5支铅笔。 3、精确性是第三特点。如果说数学是语言,那么数学一定是精确的语言。用数量化的手段描述客观事物,更多的是逻辑

2、性、精确性。例如:第一排的第二个幼儿、给我拿2张纸。 4、应用性。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大小,都可以用数学工具来描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钟表、红绿灯、温度计等。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自“皮亚杰:抽象的思维源于动作”后,这一观点被大家认可。如:幼儿借助点数才能正确计数。熟练以后才能做到心中默数,因此给幼儿摆弄实物的操作机会,既符合幼儿的心里需要,又有助于他们学习。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表象 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开始于外部动作,但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得有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关系。但也不能表象无限夸大,(只让幼

3、儿看图片、看实物让表象印在头脑中)应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渐渐转化为头脑中的表象。这样不仅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抽象能力的发展。3、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应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概括。因此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如:认识3的含义时,不仅让幼儿点数各种各样的3的物体,还应让幼儿听3次声音取出3个物体和从箱子里拿出3个乒乓球等让幼儿理解他们都可以用3表示。这样3的抽象意义就有所理解。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把头脑中的具体经验变成概念化的知识,需要符号和语言参与。如运算符合

4、。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提高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要借助不断的练习应用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三、数学教育的意义:1、帮助幼儿认识世界2、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3、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概念理解一、集合:(一)集合的基础知识: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集合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表示法(又叫韦恩图)就是一条封

5、闭的曲线,它直观、形象的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集合,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广泛应用。3、子集:集合中的一部分元素组成另一个集合,这个组成的集合就是原来集合的子集。 集和子集存在包含关系:新建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新建幼儿园的女孩(二)教育内容:1、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2、掌握求同和分类的技能3、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4、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三)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包括:分类、比较:把具有相同特点的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按名称、按外部特征、按数量、按用途。2、按物体的二个特征分类;(小的圆形)3、多角度分类;(一个事物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去)4、层级分类按物体的某

6、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分类活动的指导:1、根据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分类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年龄班采取的分类方式不同,如:多角度分类对幼儿思维灵活性要求高。层级分类需要幼儿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2、根据活动内容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考虑到:方便、难度适宜、数量适当。3、分类活动前,教师要选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明确分类标准。年龄小的幼儿可有教师提出标准(师:请小朋友把红色的图形放在圆圈里),对中大班幼儿可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师: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4、分类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分类结果。(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把它们放一起? 让幼儿语言

7、表述分类。)比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里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比较的组织与指导:1、提供两组物体,引导幼儿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选体验一样多,在体验不一样多的关系。2、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述多少或一样多的数量关系。启发幼儿要使不以言的东西一样多,去了“增加”的办法,还有“去掉”的办法。二、数概念1、计数:(数数)内容方面: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按数取物。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动作发展过程:从动作水平上点数目测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点数无声的默数2、数守恒:幼儿对数的认识不受物体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幼儿很认为5只大球比5只小球多。3、数序:指每一

8、个自然数在数列中的的顺序。4、数的组成:包括:分解和组合两部分,故称数的分合。指的是一个数(总数)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合成一个数(总数)。幼儿学习数的组成通常是分成两部分数,理解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5、数的运算:运算发展水平的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动作水平的加减: 以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如:教师口述:草地上有2只兔子(呈现教具),又跑来了2只(呈现教具)草地上共有几只?幼儿凭借观察,用计数的方法算出来。表象水平的加减:依靠头脑中的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如:幼儿只听教师口述回答问题(教师并不出示实物卡)。概念水平的加减:直接运用那个的数

9、概念进行加减。如:口述或呈现加减式2+3=,这种是最高水平的加减运算。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减法要难于加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理解掌握应用题比算式容易。 三、量: 1、定义:物体和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叫量。如:长度、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2、量的计量:就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用了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计量单位。如米、千克。在幼儿园只涉及到直接计量,在幼儿阶段主要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即用自然物为量具,如:小棒、手指、瓶子等。3、内容: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的活动;排序;量的守恒;自然测量排序:常见的排序形式:按物体的量的差异排序(大小、

10、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按数量的多少、数字的大小排序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物体。指导要求: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具体形象)让幼儿明确排序的标准(可以老师提出,也可以幼儿看标识)排序要由易到难。(按图上的规律排发现规律接着排自己创造规律排;有简单的ABAB,ABCABCABABB,ABCABBCC)重视引导幼儿感知序列中的互逆、双重、传递等逻辑关系。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 )自然测量。四、空间和几何形体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行、梯形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能说出他们的特征,并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五、时间和空间1、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空

11、间方位2、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指导星期,认识时钟。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一)操作法: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的方法。注意:1、操作材料要充足,做的人手一套;2、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操作程序和方法,小班在教师的应当下操作,中大班应让幼儿主动探索,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提出操作要求;3、给幼儿充足操作时间;观察幼儿操作过程并指导;4、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动手动口(教师随时问一问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讨论操作结果)(二)游戏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几种常用的游戏法:1、操作性数学游戏。如:为小动物吃饼干(图形分类);2、情节性数学

12、游戏。如:钓鱼(练习10以内的加减)、3、竞赛性数学游戏如:夺红旗、比一比(按数取物、10以内的加减);4、运动性数学游戏。如:小动物找家(练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如:摸箱子(击鼓传花的形式,说:我摸到一个形状的什么)注意: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编游戏;2、游戏要紧扣教学内容,规则和玩法不要过于复杂和新奇,通过游戏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3、要突出数、量、形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三)寻找法:让幼儿在周围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量、形要求寻找相应事物的一种方法。分三种形式:1、在未经准备的环境中寻找。如:在教室里找一找什么

13、是圆柱体?在同伴身上找一找什么东西有2个?2、在布置好的环境中寻找。如:出示挂图认识方位:找一找小猫在哪?3、运用记忆表象寻找(一般运用中大班)。如:想一想你见过的东西什么是圆形的?(四)比较法:通过两个(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物体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于不同的一种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比较中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学习几何图形时,进行图形与图形的比较,让幼儿发现图形的不同特征;感知量的时候,通过比较找出量的差异。注意:1、比较前应让幼儿仔细观察,正确的比较方法:如:一端对齐,重叠。2、在比较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3、有意识的知道幼儿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

14、确的对应技能。(五)讨论法:是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师生、同伴间的交流,探讨性的主动学习数学的方法。讨论法不仅幼儿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学习的目的。注意:1、以操作体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讨论的依据。2、注重讨论的过程。注意倾听幼儿意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感受,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六)演示、讲解法: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和规则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认识时钟、书写数字、认识符号。注意:1、演示与讲解相结合。2、演示虽有直观性,但幼儿必须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所以,演示、讲解法只能是一

15、种辅助方法使用。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本质:让幼儿在自身的活动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运用了操作法,可能也会变成被动操作。应根据教育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重复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数学活动学具在数学活动中,通常把幼儿使用的材料称为学具。学具是实施数学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媒体,是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一、学具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1、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3、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4、满足了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需要二、 数学活动常用的学具种类1、盒类 如:分类盒、组成盒、几何形体镶嵌盒2、板类 如:排序板、分类板、3、物类 如:长方体、正方体、花片、贝壳穿珠、积木4、卡片类 如:数字卡、点子卡、排序卡、试题卡5、图标类 如:挂图、年历表6、标记类 如:符号三、选制数学学具的要求1、紧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很好的体现教育内容,造型简洁,突出数、量、形的信息。设计让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