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569246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化意蕴运营四班-江涛学号20摘要: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是其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表达了作者对 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关键词:余秋雨都江堰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在散文文学史上来说算是独树一帜的,而都江堰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余秋雨带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找寻历代文人雅士的足迹,在都 江堰中,作者从自己浏览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 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 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一)在对比中凸显

2、都江堰的文化意蕴本文都江堰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作者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较长城与都江堰两大 工程,令人信服的表达了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 受。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的说明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手法 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 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果都 要比都江堰有价值的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的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其 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与都江堰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

3、有其特殊的 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上的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所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 者进行令人信服的比较。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 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能力保留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 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到。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 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赞赏之前和对长城的贬低之意(二)文章由物及人,表达人文情怀文章全篇都有刻画到李冰父子的无私奉献的形象,作者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 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

4、无 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 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他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 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 大精魂”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通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 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作者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 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李冰的治水哲学泽备后人的水利事业,甚至作 者从人们对李冰的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情绪: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魄就不

5、会消散, 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文章中最后一节,表 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强烈的社会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 中,让人民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三)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本文看起来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一般山水游记的“游玩山水”的自然层面,而 是把对山水的感情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作者由一位市 长与众不同的名片就能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镭在握” 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 “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 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

6、意识。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 一带以及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的“残垣断壁”感觉文化古韵更加深厚, 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与都江堰的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想法,提出:有什么 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深刻的启迪文章多处都表达了作者一直贯穿全文的观点: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苦苦追寻着的文化?作者通 过着重对李冰父子的描写讽刺了现代官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给读者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同 时也发出了渴望现代能拥有“冰清玉洁的政治”的一种渴望结论余秋雨认为自己的散文是“个人与山水的周旋”。山水建筑只不过是引发背后更深层次思考 的一种直观的意象,余秋雨的散文并没有把文章简单的写出是“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自 己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相结合,和对于山水人物现实景观的渗入和穿透。本文都江堰 一文其实并没有描写到都江堰的实际情貌,只是通过写都江堰两侧水的不同态势来对都江堰 进行虚写,重点则是在于刻画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的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与历史 有机地混合在一起。人观照山水建筑,从山水建筑中感悟历史文化,最后通过感慨、赞赏、 希冀,为这种苍生的文化招魂。这就构成了这篇都江堰的特殊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