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642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沙湾古镇实地调查报告 报告完成人:彭 蕾,彭 卓,欧 燕,刘素娥,欧武城魏 江,蔡 梅,罗楚英,包晗旭,董家健 实习时间:2014年11月17日 实习地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 指导老师:杨立国、邹君、李强、袁佳利、陈驰一、 实习目的通过本实习专题,需了解古镇的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重要历史文化景观特征及古镇的发展演变史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古镇发展的动力、特色和未来走向,并找出其现存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熟练掌握沙湾古镇特色景观的各种调查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二、 实习方法本专题主要采用文献查阅、现场探勘、访谈、问卷调查、实地

2、调查、标图、拍照等方法。 三、沙湾古镇概况3.1沙湾古镇地理位置沙湾古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珠江水系沙湾水道西北部,北与番禺区中心城区相连,距广州中心城区27公里毗邻广州市番禺中心城区,沙湾古镇旅游区占地2300余亩,其旅游核心区占263亩,在广东省、市汽车站、市桥汽车站及市桥大北路均有各路汽车到达,交通便利。3.2沙湾古镇优美环境古风古韵、因地制宜沙湾古镇核心区既保留了古镇原有的古色古香风味,又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感受。整个街区整洁有序,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核心区打造了10个主题鲜明的展馆,包括沙湾宗祠文化展览馆(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等,一一展现沙湾瑰丽的

3、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艺等,充分彰显了沙湾古镇的风采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四、调查结果分析 4.1 古镇的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4.1.1 沙湾古镇的建筑体风格统一,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气息。根据实地勘探,发现沙湾古镇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明国时期的古建筑,(以留耕堂最为典型代表),其墙面主要以水磨青砖墙和蚝壳墙为主,加上典型的石雕、砖雕、灰塑、木雕等“雕塑之美”,是典型的岭南风情建筑风格。 图1 留耕堂 图2 石雕 图3 雕塑醒狮 图4 蚝壳墙 图5 灰塑、砖雕等 图6 砖雕5.2.2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在统一风格下又有着微妙的变化。例如位于安宁西街10、12号的“大中堂”,是一间

4、清末民初两座相连的半洋房式建筑,后座重楼迭院;位于车陂街的何少霞故居,是一间花岗岩石脚的青砖墙平房,是典型的民田区的三间两廊式结构建筑;位于步云里巷的农耕生活馆,为沙湾传统“一偏一正”小户民居。4.2古镇的发展特点4.2.1核心旅游区贴近居民区,传统文化容易被渗透、淡化,不利于形成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根据对沙湾古镇主街道大巷涌路及安宁路的调查得知:这两条路是古镇内部较宽敞的街道,两旁的古式建筑为居民区,开发为旅游业项目后,游客数量增多,为适应发展需求,街道旁的建筑采取“上民下商”的布局,沿街地层全部开发为商铺,商铺大都经营现代化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这种发展下,现代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古镇文化,而古

5、镇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如众多的新式奶茶店、小吃店、精品店(见图7);此外,由于游客的增多,安宁广场等地方成为广场舞健身的场所,其锻炼形式淡化了古镇安谧、幽静的文化气息。 图7 新式的奶茶店4.2.2在现代化影响的日益加深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艰难。由于现代经济和生活观念的渗透,使沙湾古镇的保护与使用矛盾进一步凸现出来。沙湾古镇内传统的乡土建筑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传承。现代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沙湾古镇文化历史悠久,景点众多,然而保护力度却分布不均,大部分景点都做了商业用途,在门口前摆放了收费标准的牌子,还有专门人员监管。而在另一方面

6、,除了留耕堂之外的甲、乙、丙、丁四房支祠和分房祠、家庙要不就移作他用,如作村委会、治安队办公处及幼儿园所在地,要不就大门紧闭,任其破落,非常可惜第二,沙湾镇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当中,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村缺乏计划地引进经济项目,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村庄格局不断受到冲击;另外,在没有进行建设控制的情况下,新建民宅乱建、抢建情况日益严重,历史街道不断受到侵蚀。图8 保护不当的古墙4.2.3沙湾古镇店面风格、形式较统一,但个别现代化店面破坏了古镇的古香古色 图9 沙湾古镇店面种类比例图 随着沙湾古镇知名度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店铺也兴起,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沿街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囊

7、括了衣、食、住、行、娱乐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店面的风格形式较统一,符合沙湾古镇古香古色的特征,占总店面比例的百分之七十八,但也有少数店面现代化气息较重,破坏了古镇原有的特色,占总店面比例的百分之二十二。 图10 古香古色店面招牌4.3.4设施小品侧重于对景观灯、路灯的设置,对坐凳、公厕等一些设施布置的比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出:设置最多是景观灯,占所有数量的49。其次是路灯、垃圾箱。最少的是公厕与板廊仅占总数的6左右。设施设置比例不协调,区域设置较为混乱。图11 设施小品比例分布图从表中可知:设施小品总计数量达330个,小品数量较多,垃圾箱数量较多,有利于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条件,路灯设置较多,有利于

8、人们对古镇的夜景欣赏。从不同的时间段来达到对古镇的认知与欣赏。表1 设施小品统计表名称数量比例垃圾箱480.14坐凳90.03路灯930.28景观灯1620.49公厕20.00移动服务站点50.01板廊40.01雕塑70.03总计33014.4 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4.4.1古镇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如若隔世,差异明显(1)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沙湾古镇年代久远,整体感觉舒适安逸,所以一方水土养了一方原住居民,他们生活传统安逸,尽管近年来古镇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古镇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古镇的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仍保留着以往的闲庭逸致,潇洒自由。语言仍普遍使用本地粤语,而且大多不懂普通话。图12 在

9、广场休闲的居民经过访问调查,我们共采访了24位外来人员,外来人员来古镇的目的大体可分为三种:1.外来旅行游玩人员2.外来经营商业人员3.工作原因搬家人员调查发现,由于古镇特色鲜明,旅游业发达,古镇中的外来人员来镇目的占比例最大的是“外来旅游人员”,且来旅游者基本都是广东本省人员,所占比例为54%;其次是一些来古镇从商为旅游业服务的“外来经商人员”,所占比例为38%;采访中,我们还遇到了两位由于工作原因,搬迁至古镇,但是从事工作与古镇旅游并无关系,比例最低,为8%。详见下图:图13 外来人员来镇目的比例图 所以,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本镇居民生活方式大多仍闲适惬意,保持着一种传统和谐的关系,但是外来人

10、员大多进行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旅游或经商活动。共同生活在古镇但是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他们强烈的反差中又保持微妙的统一。(2)从事职业差异明显古镇原住民在旅游开发前,一直保持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但在旅游开发以后,对古镇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经济收入差异巨大,使古镇第一产业比重大大下降。于是我们对古镇中的25位居民做了简单的调查,大体从业方向可分为:1. 从事原有的第一产业;2. 从事与古镇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3. 外出打工。调查发现,很多居民都因旅游业带来的岗位而得到了就业,从事与本镇旅游业开发而带来的服务业岗位比例最高;其次就是外出打工人员的的比例,他们不愿

11、在已经没有往日面貌的古镇继续从业;在本次采访中,仅有一位本地村民是既不外出打工又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 图15 原住居民从业方向圆锥比例图而外来人员大多是做与本镇旅游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小额交易的经营或者更直接的来旅游,所以他们的产业也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他们大多自己来经营,雇本地人员去做生意,一方面给本地居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也极大的冲击了本镇的产业结构。虽然本地居民大多都是在本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但是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在外务工做第二产业。不过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外地,本地居民都是以打工的形式从事他们的工作。这根本不同于大多数外来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商人,他们大多是出钱开店面而去

12、雇人,而且外来人产业结构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五、古镇发展现今存在问题与对策5.1 古镇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古镇的实地调查,让我们在看到古镇发展实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沙湾古镇的发展有所帮助:政府对古镇居民和服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素质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尽量将眼光放长远些;制定一些灵活的旅游政策,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古镇“古风古韵”,在修缮和扩建时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与时俱进,保证质量和数量;增加对与古镇搭配相符的游客休憩的地方,在游客休息的同时,能够欣赏古镇的特色在主要出入口及重要节点

13、上,增设路牌标语等加以提示和引导,加强交通管制以期最大化的改善古镇严峻的交通形势。5.2古镇未来走向将“旅游兴镇”策略进行到底古镇周边自然风光是天然的,加之其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可以将“旅游兴镇”为主要走向,突出景区旅游特色如“青瓦灰墙,木格门窗,前店后院,屋檐,石板路”的民居特色和浓郁的岭南文化,甚至可以通过用来吸引游客,从而使全镇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六、古镇的保护与经济发展6.1古镇景观保护方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参观人口的增加,古镇的古建筑及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此现象:在宏观上,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保护沙湾古镇群历史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完善居民生活

14、服务配套设施、市政设施,并逐步改善周边环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根据旅游发展需求适当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同时,沙湾镇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一批、也是惟一的名镇重点创建点;从微观上,沙湾古镇核心风景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1.景区通过采取对部分景点收取门票的措施来减少游客的数量,以此减缓景区的压力2.对于易破损的古文物及神灵塑像,通过放置隔离带、布置防护栏及张贴禁止拍照等提示语等,防止游客拍照、触摸等从而达到保护效果3.对于景区的古树,修建过多的树枝、及对横向生长的树枝修建支架支撑,填补空的树洞,进行防蛀保护。4.对于老旧建筑:在尽量保护原状的基础上进行定期修葺和维护。6.2经济发展沙湾古镇旅游业蓬勃发展,优良的投资环境也吸引了大批投资商投资,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2010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8.8亿元,财政收入1.36亿元,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税收4.02亿元。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