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562205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凉山州“十一五”工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6/12/04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序 言经过多年的积累,凉山工业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对全州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05年,全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3.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92932调整为2005年30.6736.0333.3,全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2.71亿元,同比增长25.2%,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2.81%,拉动全州GDP增长5.9个百分点。因此,凉山要发展,出路在工业、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

2、时期,我州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一、“十五”期间凉山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45亿元,增长31.66%;实现销售收入115.25亿元,增长35.45%;实现利税18.75亿元,增长46.62%;其中实现利润10.61亿元,增长55.86%;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87.65%,同比提高28.84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水能、矿冶、绿色产业工业总产值

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75%提高到2005年的90%;重点企业地位突出,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由2000年的6户增加到2005年的22户;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比重显著增加,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5年74%。 (一) 工业生产1、主要经济指标 2000年至2005年,全州工业稳步增长,增速达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技改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 2000年至2005年,全州工业稳步增长,增速达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技改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 在“十五”期间,全州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增幅超过30%的主要有成品钢材、焊管、生铁、

4、味精、中成药、水泥、水电、铜精矿、铁矿石原矿、原煤等。 (二) 技术改造及工业技术水平状况 “十五”期间,全州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89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08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78%;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13个,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108个、新技术推广项目9个、产学研项目4个。全州工业装备水平从出厂年代看,90年代出厂的占38%,80年代出厂的占53%,70年代及以前出厂的占9%。其中进口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5%。设备出厂年代虽然不算陈旧,但由于受建设时投资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设备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甚少。 三) 工业结构状况1、所有制结构 “九五”期间以公有制为主

5、体的所有制结构,在“十五”期间已经过度为以国有、集体、私营、合作、合伙、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2、产业结构凉山工业初具规模,已经形成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轻纺食品、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等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兴州”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水能、矿冶、绿色产业三大优势产业。200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16亿元,同比增长4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其中:矿冶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黑色占38%,有色占25%)、水能产业占13%、绿色产业占14%。3、企业结构2005

6、年全州18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型企业22户,占12%,小型企业167户,占88%,大、中、小企业的比例为0:12:88。在2005年22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中,10亿元以上的1户,59亿元的2户,24亿元的11户,12亿元的8 户。 (一) 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1、外部提供的发展机遇(1)世界经济全球化,为我州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外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给我国的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空间,也给凉山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凉山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凉山地区有丰富的资源,现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为凉山大型水电站建

7、设、钒钛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提供了保证和可能性。(3)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升级步伐加快,为我州扩大对外开放,最大限度的参与资源分配、承接转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4)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在我州的启动,给我州发展高载能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2、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1) 丰富的物产资源。矿产资源。截止2001年底,全州已发现矿产103种,矿产地1828处,有探明资源储量的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地474处,其中大型矿床26处,中型矿床76处。主要矿种中,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有较大规模储量,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13.73亿吨,普通高

8、炉富铁矿的保有储量4985.8万吨,居四川省第二位;轻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铜、铅、锌、锡(金属量)485.07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另外境内贵金属、盐、磷、白云石、硅石等金属、非金属矿种也有相当储量。其中以铜、铅、锌、稀土、铁矿等为优势矿种。水能资源。我州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相当丰富,理论蕴藏量5146.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川的35.2%。国家在流经我州的三江上,共规划了10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达4330万千瓦,在州内的装机容量为3138.8万千瓦。全州中小河流还有水能蕴藏量1478.6万千瓦,至2003年底,已建成地方中小水电站614座,总装机66

9、万千瓦,目前已动工在建的水电站65座,总装机60万千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和生物资源。全州有草地面积2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以上,林地面积1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6%,各类生物资源包括植物类(含中草药类)、动物类、微生物类共计6000多种,为发展森工、畜牧、采集和加工工业等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蚕茧、烤烟、甘蔗、水果、早熟蔬菜、牛羊等产量丰富,质量优良,享誉省内外,是轻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通过多年积累,我州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加快实现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我州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州委、州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积累了具有

10、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 (二) 凉山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1、没有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仍需改善我州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河流纵横、谷深坡陡,形成了崇山峻岭和复杂多样的地貌,对我州交通设施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到2004年底,凉山现有公路14769公里,高速路和等级公路里程6545公里,而且90%以上为四级和等外公路,与省内其它市地州比较,差距较大。2、工业整体竞争力弱(1) 存在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矛盾。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基本

11、没有。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甚少,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20%,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约占30%左右,属于较落后水平的约占4050%。(2)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我州工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重型化阶段,能源、冶金、采掘等上游原材料工业是我州工业结构的主要构成,采掘和原料初加工所占比重过大,制造业比重明显偏低,产品深加工度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从我州发展情况看,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显著,一些产业有规模但技术档次低,产业链的延伸严重不足,随着我州电力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凉山实际发展高载能工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3) 工业的快速发展对

12、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结构型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冶炼、化工、食品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点源分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且不易监控,工业污染源治理任务十分艰巨。3、产业组织水平不高(1) 产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大集团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如2003年底,全州共有工业企业171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9户,大中型企业只有22户,2004年全省100强企业我州仅有3个。(2) 产业配套能力弱。我州虽然形成了水能、矿冶、绿色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但优势产业、产品链尚未形成,矿山采选企业和冶炼企业相互分离,各自为阵,重点骨干企业未能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主导产品竞争

13、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不突出。(3) 区域产业集中度低。我州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具有县域、区域特色的“块壮经济”集聚区还未形成。4、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严重(1) 铁路运力与运量矛盾突出,不能满足企业货物运输需求。(2) 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水泥、铁合金行业原则上不新增贷款,我州在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投资项目较多,企业在融资、土地审批经、项目立项等方面十分困难。(3) 能源紧张。我州年产原煤在80100万吨之间,主焦煤稀缺。炼焦、炼钢所需焦炭、精煤得从州外购进。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焦炭、精煤的需求量逐年增长。5、资源开发不尽合理一是矿产资源勘查不

14、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地勘投入严重不足,全州资源家底尚未全面查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部分矿山开采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三是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普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采选回收率低,综合利用差,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等现象。四是矿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初级产品比重大。五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六是宏观调控能力较弱。矿业法规、规划、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未能得到必要的重视和扶持,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6、企业深层次改革进展缓慢我州企业改革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企业改革进展缓慢,不能适应当前我州工业经济

15、快速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重点优势企业的改革任务紧迫而艰巨;二是由于存量资产质量差,变现困难,难以筹措改革成本,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工作困难重重。7、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企业家素质的人才据对212户工业企业经营者素质调查分析:从学历看,本科以上占10.5%,专科占29.5%,中专(高中)及以下占60%以上,其中,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占30%左右,文化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是突出问题。从技术职称看,初级占46%,中级31%,高级占0.9%,经过系统正规工商管理培训(MBA)的人极少,既懂生产技术,又熟知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十分紧缺,规模以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三、“十一五”工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一) 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十一五”凉山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以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州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凉山工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