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561783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一、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 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环境的变 化对剧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缓和、裁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苏联经济增长方 式提出的严峻挑战,要求改变那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 济的发展。但是,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它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 术成果,并使其尽快地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国 际竞争的焦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综合国力的竞争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 军事力量仅仅是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而苏联一向将其发展的 重点放在军工领域,与重视经济增长、综

2、合国力竞争以及先进技术成果的迅速推 广应用这样一种世界潮流不相符合。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苏联的政 治经济模式越来越固定化,其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容纳限度越来越小,而束缚生产 力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虽然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 世界主题,但是。苏联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强调通过不断增加投人来带动国民经 济的增长,在发展战略上,仍然实施一种赶超战略,强调在经济速度和经济规模 上超过西方国家,没有注意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带动国民经济从投人驱动 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或者是知识密集型的增长,使经济资源的效率低下。这种增长 方式严重地束缚了苏联经济的活力,使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竞争处于极

3、为不利的境 地。因此,促使苏东剧变有多种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但主要的还是苏东自身的 原因。第一,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外部原因。 二战后的 40 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苏联东欧国家作为实行“和 平演变”的重点。1975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不 战而胜”的战略;1980 年美国总统里根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主运动”的战略, 宣称要通过和平方式向苏联的“暴政体制发动反攻”,把自由的希望带给苏联和 东欧;1989 年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宣布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要 求“西方的政策必须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演变”,使苏联东欧通过改革

4、同过去 彻底决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 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东欧党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诱惑并 迫使他们改变苏联东欧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无疑对苏 联东欧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促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最终拖垮了苏联。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在 处理同南斯拉夫的关系中就暴露出大国大党主义错误。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作了一 些自我批评,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彻底克服,随着经济、 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核武器的不断扩大,日益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 权的道路,执行霸权主义的

5、对外政策。苏联不仅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并且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大肆扩张,甚至直接出兵去占领阿富汗。为了争霸,还不 断扩充军备,尤其是争夺核优势,增加了巨额的军费开支。这一切,无疑是沉重 的负担。据有关资料表明,军费开支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35, 苏联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七大发言时说,在过去 20年里,苏联同西 方军事对抗共花了 7000 亿卢布;为同中国对抗,用于军事基础设施上的费用达 2000 亿卢布。英国的权威经济机构也曾估计,苏联为维系东欧和在第三世界扩 大影响,仅1982年一年就花了 400亿美元;在阿富汗作战花了 600 亿美元。这 样做的结果,不仅经济上不

6、去,人民生活水平也没能提高,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 而且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自己在国际上日益孤立。第三,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苏东执政党长期以来在“左” 倾教条主义僵化理论的指导下,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提倡“一大二公”;固 守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货币对立。它一 方面造成了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经济模式的扭曲,另一方面也造成苏东 经济改革和调整的重大思想障碍。传统体制对政治与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这种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对于体制效率 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宝贵的因素。否则,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缺乏生气,经济发

7、 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潜力,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 现在政治体制上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民主制度不健全、受破坏,缺 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由此发展为个人。少数人的独断专行;经济体制上不 能够真正地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和西方 国家的差距;不能够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 低消费品生产比例,必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不能够真正地对外开放, 不能够既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又参加国际竞争促进自己的发展,必然 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人经济困境中难以自拔。第四,民族分离主义。民族问题既是苏联解体的具体表现

8、形式,也是苏联解体 的重要原因之一。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民族和谐,不存在民 族问题,在民族关系上留下了大大小小难解的疙瘩,最后导致了民族主义膨胀。 戈尔巴乔夫时期又使得民族关系日趋紧张和复杂,在他的“公开性”、“民主化” 的鼓动下,以前在民族问题上犯的错误、在民族关系中的大俄罗斯主义以及民族 工作中的失误被揭露出来,使民族主义迅速泛滥,民族危机成为苏联全面危机的 一部分,加快了苏联的解体。同样,民族矛盾激化也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民族 主义在东欧有着深厚的基础。历史上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二战后又增加了新的 问题。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进一步加剧了东欧的民族矛盾,东欧国家错误的民族政 策

9、和理论,更加促使了民族矛盾的激化。罗马尼亚对特立西瓦尼亚地区的匈牙利 人采取强迫迁徙和同化政策,最后导致了匈牙利人在蒂米什瓦拉市闹事引发军事 政变。保加利亚歧视境内的马其顿人和土耳其族人,土耳其族人的大量外迁最后 引发了保加利亚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问题最终导致了该国 的分裂。南斯拉夫实行自治和联邦制。但不成功,剧变后南斯拉夫四分五裂,战 乱不息。第五,苏东执政党犯了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 党长期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从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为人民所唾弃。 党群关系的解体,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党失去了思想的先 进性,脱离现实,人们对

10、党的宣传失去了信任,从而对党也失去了信任;在苏共 执政的 70 多年中,苏联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而且在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时代里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对外开放使人们看到了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 引起了对苏共的强烈不满心理。东欧国家也有类似问题。在民主政治方面,不重 视民主建设,丢弃了民主、人权、自由的旗帜,以人治代替法治,滥用权力的情 况普遍存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存在严重失误,使执政党不仅失去了工人阶级 及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于民族政策上的错误,使各民族平等的权力得不到保证,造成党和政府脱离各民 族广大人民。这使执政党不仅不能带领群众去创

11、造新生活,反而成了群众前进的 障碍。当敌对势力起来反对党的领导时,也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苏联东欧的演变,是他们本国社会主义历史的严重倒退,也是世界社会主义 事业遭受的最大的挫折。苏东演变的惨痛现实,却使全世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 者和广大人民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并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极其宝贵的历 史教训,将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新路。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是科学社会

12、主义的创始人,但他们一贯反对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某种。列宁反对从本本出发来 谈论社会主义,主张在实践中不断加探乃至校正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然而, 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则当作教条。将苏联在 特殊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并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的模 式。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中似乎成了一种静止的社会形态。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一 旦确立,变革似乎就成了修正主义的代名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修补和固守 着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导致了改革的反复与失败;戈尔 巴乔夫则脱离苏联实际情况,简单地搬用西方的一些做法,从而使改革失去了社 会主义方向。由此可以得

13、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 如何把社会主义的原则、时代特征与这些国家特殊的实际相结合,自觉地把思想 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 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 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 础设计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从苏联东欧的经验教训看,判断一种 体制模式是否符合国情的标准主要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需求,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 代化。在特定的历

14、史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 分发展而进人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的充分 发展过程却是不可超越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 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 济源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发 展之本,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始终注意把发挥社会主义

15、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 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 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的跨越。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要把社会主 义社会看成是经常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 根本上改变束缚生

16、产力的旧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是革命,也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 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社 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为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教训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 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 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倒生活方式的侵袭。苏联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经济 体制改革,但是几十年的改革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之内进行一些细枝末 节的改革,根本没有深人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联 和东欧国家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而只 是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具体做法上是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 调节的成分,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是附属于计划经济的因素。在这种思 想的指导下,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 商品经济的成分很少,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