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55582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一、诗经的产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诗经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它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千百年来,人们传咏它,探讨它,历久不衰,代代相传。古往今来,关于诗经的文章著作,不行胜数,早已形成一种特地的学问,这便是“诗经学”。诗经原来只称为“诗”、“诗三百”或“三百篇”.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提倡读经,从今诗经便被奉为垂教万世的宝典,并改称为诗经。所谓“经”,即经典之义,也就是能称为典范的著作。至于现在仍运用诗经这个名称,那是依照传统的习惯,便于同其它广义的诗区分开来。诗经经秦代焚书后,至西汉复传,西汉传诗的有四家。即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还

2、有鲁人毛亨。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三者合称“三家诗”。鲁人毛亨和他的弟子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经称为“毛诗”.把“三家诗”同“毛诗”相比较,多有不同,前者对诗经的说解诠释往往断章取义,繁琐晦涩,而且充溢阴阳五行杂说,具有深厚的迷信色调;而后者“毛诗”,则较注意字义训诂,诠释简明,迷信成分也少得多。至东汉,闻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又给毛亨的诗故训传(毛亨说明诗经的著作,也称“毛传”)作了“笺(对“毛传”加以补充和发挥,简称“郑笺),使“毛诗的诠释更趋精密。从今以后,“毛诗广泛流传,而“三家诗”则渐渐衰废。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

3、邶、鄘、卫、王、郑、齐、魏” 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以上三大类的划分,在于音乐曲调的不同:“风是地方乐调;“雅”为正乐之歌,即周王朝王都的歌曲;“颂则是庙堂祭祀所用的曲调缓慢的乐章。由此可见,“诗三百”最早都是配乐、歌咏的。后来,曲调失传,只剩下唱词,这便是后人所见到的诗经.收入诗经的作品,从时间看,包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间的诗作;从地域上说,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今日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南到湖北北部的长江流域。如国风中的

4、周南、召南就产生于江汉流域。收入诗经的作品,由于大多是民间口头流传而后采集编定的,所以详细写作年头和作者姓名都无从考证,但诗经的确反应了群众集体的艺术才智。那些无名诗人虽然湮没无闻,但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的确是不行磨灭的。这些历时几百年,地跨数千里而产生出来的诗篇,在当时各地语言不统一,交通又不便利的状况下,是怎样采集、写定并汇编成书的呢?从文献记载上看,采集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采诗”。这是当时采诗以观民风的制度.汉书识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以闻天子。意思是早春的季节,群居的奴隶将散入田间劳动,采集诗歌的使者摇响木铃,行游在路上以采

5、集诗歌,将采诗献给专管音乐的太师,并将诗歌配上音乐,以此给天子观赏,以观民风.采诗的另一条途径是“献诗”。其状况有两种:一是诸侯国的官员写诗献给周天子,如国语就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的记载,这里说的就是诸侯国的官员向周王朝献诗的状况;献诗的另一种状况是,民间乐工自下而上地向天子献诗。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这样的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总之,各地的民间歌谣、文人创作、庙堂乐章就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汇合到周王朝的乐师那里。他们再经过一番编辑、整理、配乐的工作,然后让乐歌班子演唱给天子听.二、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有

6、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众多喜闻乐见的名篇佳作,它形象地呈现出一幅幅周朝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人们常把诗经比作“周朝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困难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它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的心声,首先在十五国风中大量地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国风中的绝大部分诗作都属于民间歌谣,在这些歌谣中,劳动人民唱出了他们的苦难和快乐,生气和不平,唱出了他们对奇妙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详细、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周朝社会的历史面貌。其次,即使是雅、颂部分,也有不少诗作同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冲突。虽然雅、颂中多有树碑立传,拜神

7、祭祀的诗歌,但除此之外仍有真实反映社会冲突、人民心声的诗作。其中:有的切中时弊,讽刺朝政昏庸,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有的对人民在国家动乱中遭遇的疾苦表达了肯定的怜悯。因此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周王朝的社会现实。总之,诗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极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详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爱情诗在国风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从内容看,有的写青年男女邂逅定情,有的写幽期密约,有的写相互思慕,有的写恋爱婚姻的忧喜得失,离合改变。这些大多出自民间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坦率直爽,感情真挚热情,纯朴健康。譬如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诗是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漂亮姑娘,并设法去追求她:用琴瑟作乐来表达仰慕之意,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表现了青年男子纯真的爱情和相思之苦,也表现了它对美满婚姻的坚韧追求。关雎是诗经中最美丽的民间情歌。再如卫风氓以叙事为主,陈述了女主子公初恋时的天真痴情,结婚后的忍辱负重,被遗弃后的独自哀痛。字里行间浸透了主子公的哀怨之情,道出了旧礼教束缚下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这首诗不仅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妇女遭遇压迫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对后

9、世的琵琶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名篇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二) 抗拒并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譬如大家所熟识的伐檀、硕鼠,就干脆喊出了反压迫,反剥削的生气呼声,同时还表达了对志向“乐土”的渴望.“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再如七月、大东、桑柔等诗篇,也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奴隶遭遇贵族的压迫剥削,他们虽终年劳苦,却不免啼饥号寒。在这些诗篇里,人民将贵族老爷比做大老鼠。质问他们“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为啥吃穿不缺?人民终年为他们劳动,自己却没衣没食,不知

10、怎样度过寒冬。还指责那些贪欲、暴虐的官僚,迫使人民从西往东,居无定所,受苦受难.诗中无不表现出剧烈的抗拒精神,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发出了不平的呼声。(三) 反映繁重的徭役和怨战心情诗经中有不少民歌,真实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刻画了战士思念家乡,妇女思念征夫的苦痛心情,表达了人民对不义斗争的诅咒和怨恨。如君子于役、东山、小明等就属于这类诗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东山“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11、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小明这些诗歌,详细、生动地反映了繁重的徭役、行役,强加于人民,使他们离乡背井,日夜奔忙,不能回家耕种,无法养活家人.虽想擅自回家,又怕加罪,遭遇更大的迫害。诗中的诅咒及怨恨自不待言。(四) 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在诗经的很多篇章中,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的反映了当时农业、牧业生产的状况;有的还描写了劳动人民筑土墙,建房屋,布置新屋的劳动场面。七月、甫田、无羊、駉等诗作就再现了当时的农牧业生产的情景. “九月筑场埔,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昼尔于茅。霄尔索綯,其始播百谷。七月“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

12、润.尔羊来思,其角濈濈”无羊“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以上诗句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农牧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总之,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供应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的鼻祖还在于它在艺术技巧方面具有很高成就。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诗经是大量运用“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开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主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宋代朱熹在诗集传

13、中为它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叙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方的手法.“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物起兴。1、“赋”的运用“赋”是铺叙其事,即用叙述、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经验、事务经过和事物的发展改变。例如七月全诗共八章,细致地铺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家生活:春耕、秋收、养蚕、打猎、缝衣、酿酒、凿冰等生活内容.而且描述细腻入微,堪称诗经中运用“赋的典范作品.再如氓中,也多处运用了“赋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主子公勤劳和善而被遗弃的不幸遭遇.2、“比”的运用“比即比方手法,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其作用在于使表达生动形象。例如硕人采纳比方手法将人物写得特

14、别生动形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重叠运用比方句子,描写女子的美貌,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超群的文字修养。难怪后代诗文描写美女往往袭用这类诗句.甚至有人称之为长恨歌、洛神赋等诗文的范本。诗经中还有通篇运用“比方”手法的.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中把剥削阶级贪欲丑恶的形象比作大老鼠,显得比方贴切、生动、,很具感染力.3、“兴”的运用“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叹之词,也就是借物起兴。作为“兴”的句子多用于诗的发端,有触景生情,象征事物,烘托气氛,唤起感情等多种作用。“兴还经常兼有

15、“比”的作用,合称“比兴”.如关雎从水边一对对形影相随,笃于伉俪之情的雎鸠鸟的叫声,引出下文君子追求淑女的缠绵情思的描述,其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起兴。再如氓的第三、四章开头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隕也都是为下面的直抒胸臆起兴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今日的现代自由诗,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古代优秀的诗人发扬诗经的“比、兴”传统,创建出多数动人的艺术形象,以至形成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二)精练、娴熟的语言表达诗经虽属上古的作品,但它在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足以为后世垂范。在诗经的很多篇章中,经常仅用三言两语,甚至一词一语,就能将丰富的感情,困难的事务,奇妙的意境,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而且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句式,往往只在各章节中有规律地更换个别词语,这种回旋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易于歌颂,便于流传,具有剧烈的抒情效果.(三)用韵敏捷,富于改变据统计,诗经305篇,只有七篇没有押韵。从用韵的格式看,既有句尾押韵,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