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 水深明显增加。这种水深伴随着少量海底侵蚀或无沉积,但不伴有由河流回 春或相的的朝盆地迁移引起的陆上侵蚀作用,包括异常陆上暴露,有一小的 沉积间断。与海泛面有关的海底侵蚀界是变化的,其变化范围大致从几米到 十几米,通常是几米,海泛面在滨海平原和陆架上有一个对应面(VanWagoner 等人,1987,1988,1990 )。初次海泛面:是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 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 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高水位体系
2、域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 高位期的沉积。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 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HST ,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 ; 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 晚期HST。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 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海进(海侵)体系域TST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 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SMST。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 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不同类型的层序中 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
3、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TST更为发育。特点:(1)在发育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 谷内,而且,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 沉积。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 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2类 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 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 泛。进积小(准、副)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 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Van Wagoner等人,1990)加
4、积小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 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 近似于沉积速度(Van Wagoner,1990)。退积小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 年轻小层序。总体上,沉积速率 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Van Wagoner 等人,1990)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 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 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5、。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 上部为低水位楔。几个重要认识(1)构造运动控制辽河坳陷地层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2)构造演化的阶段性、节奏性是导致古近系呈多旋回叠置的根本因素。(3)地层分布、岩相特征在纵、横向变化迅速,不稳定性特点十分突出。(4)发育若干个与渤海湾盆地不整合面一致的区域不整合面,分别为:Ng/E3d1、E3d3/E3S1 上、E3S2/E2S3 上、E2S4/E1f、以及 E1f/Mz 等。-新近、古近系(Ng/E3d1)不整合面N1g底部与E3d1顶部之间不整合面是全盆地最清晰的界面,相当地震T2反射界 面,具
6、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该不整合面与上、下层呈角度削截 接触关系,在西部凹陷西斜坡更为明显,东营组上部剥蚀严重,馆陶组直接 与东二段或东三段接触。综合分析认为,馆陶组底部(N1g)发育的四组、累积厚约数百米砾 岩(燧石)层为冰川(间冰期)沉积物。东营组与沙一(E3d3 / E31s1上)不整合面东三段(E3d3)与沙一上亚段(E31s1上)中亚段(E31s1中) 之间的界面,相当地震T3反射层,为较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上、下为平行或低角度接触关系。东三段化石丰富(单峰华花介组合),与下伏沙一段 惠民小豆介组合差异明显。但在深陷部位(滩海地区等)东三段底部有少量 沙一段化石分子延续至此,表明在盆地深
7、陷地区东营组与沙河街组为连续沉 积。渐新统与始新统(E3S2上/E2S3上)不整合面盆地(西部凹陷)斜坡部位上,沙二上亚段与沙三上亚段呈角度 上超接 触关系。相当T4反射层,为强反射连续平行特点。沙二段为旋回初始水进沉积物,分布于盆地低部位,范围有限,上超现 象明显,沙一段连续超覆沙二段。沙二段与沙三段不是一个层序; 沙二段与 沙一段不可分割为二个层序。在缺失沙二段地区,该不整合面则为沙一段与沙三上亚段之间的界面, T4反射层。始新统与古新统(E2S4/E1f)不整合面。 是沙四段与房身泡组(E2S4 /E1f)|间的界面,相当T6反射层,呈强反射连续平行波组特征。仅在大民屯凹陷、西部凹陷见有
8、沙四段上亚段(E2S4上),以浅水湖相砂泥为主,发育少量碳酸盐岩,不见E2S4中-下。不整合面下古新统房身泡组(E1f ),为玄武岩夹红-杂色泥岩,上部 剥蚀严重,与上覆层呈角度接触关系;黄骅坳陷孔店组(E1k )、济阳坳陷 侯镇组(E1h)大致相当。-古近系与前古近系不整合面是指古新统房身泡组(E1f)与前古近系间的不整合界面,相当地震Tg 层,地震反射波组具较强反射较连续特征;下伏层分别可见有中生界(MZ)、下古生界(O2)、中一上元古界(Pt2 + 3)轻变质岩、太古界 (Ar)变质岩等。(5)沙二段是辽河最重要的含油气层虽分布范围有限,但为地层圈闭(油藏)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沙二上亚段(E3S2上)仅见于西部凹陷中-南部,如欢喜岭下台阶、兴 隆台-马圈子-双台子等地区相对发育,凹陷北部高升地区、西部斜坡外侧、 东部陡坡带外侧不发育该亚段;东部凹陷仅在三个局部地区见有沙段,呈零星分布;大民屯凹陷基本不见沙二段。沙二段的时空分布特点,充分反映了旋回初期(层序低位域)缓慢水进 阶段所特有的岩相叠置方式一一地超覆于下伏层之上的特点。控盆断层决定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