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553668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int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告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根据的故事。既体现了古代志土(邹忌)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讽谏的思想,又体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敢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二)学法引导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突破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

2、事,结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提高体现能力。 (三)审美鉴赏 简洁生动的语言美 全篇只有三百多字,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简洁生动。说它简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种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后来,只用一种“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后来,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晰了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阐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状况,这些文字都是异常的简洁。说它生动,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

3、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语调却各不相似,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神情,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种什么家庭小事?要阐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措施说理的?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参照答案记叙了邹忌向她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要阐明的道理是: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她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析此题旨在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告的方式,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借鉴这种做法。 参照答案

4、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她劝告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足尊重被劝告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快乐地接受意见。 3、简要说说本文比方说理有什么好处。2析此题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本文劝告语言的特点及对这一特点的优越性的结识。 参照答案能用品体的事物阐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要,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心里紧张,想提意见。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 析本题旨在触类旁同,学以致用。 参照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 1.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对的的一组是 ().臣妾(q) 昳丽(y) 朝服衣冠(ho).B孰与(sh)弗如( ) 皆朝(cho)于齐 .C窥镜(u) 期年(q) 数(shu)月之后 .旦日(dn) 暮寝(q)时时而间(ji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她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C 皆以美于徐公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似的一项 ( ) 3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对的的一项是 () A.目前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目前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

6、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似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告 .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用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阅读下列语段,完毕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

7、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觉得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有关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调由轻到重排列对的的一项是 ( )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

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B.C. D 2.对下列句子中波及到的称呼,归类对的的一组是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妾畏臣 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 A/ B/ C./ D. 5 3.加点词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对的的一项是 (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 以告,则杀之皆以美于徐公 .A相似,相似 B.相似,不相似C.不相似,不相似 D.不相似,相似5句式与其她各句不相似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又弗如远甚 D朝廷

9、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沉着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体现了一种倨傲。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毕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6 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

10、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觉得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觉得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 (2)虎求百兽: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4)子以我为不信: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似的一项是 ( )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虎觉得然,故遂与之行.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1、语的意思,对其判断对的的一项是 (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7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似。 C.两个“百兽”意思相似,“无”和“不”意思也相似。 D两个“百兽”意思相似,“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白楚宣王紧张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江乙在她所说的寓言故事中体现的含义是,北方是由于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

12、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懂得北方怕您,却觉得她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资料下载 “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构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8 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 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风趣的喜剧性手法来体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如果邹忌一开口就

13、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她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爱好,又能在此基本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告,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过,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她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她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觉得不如”,其自信不如当时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

14、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她感受蒙蔽的心情。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调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似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调一次比一次急促,她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成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 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特别“美甚”二字,将9 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