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55022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通史冲关一 检测试题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通史冲关一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山西太原期末)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来,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这些史实说明在西周()A.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D.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A由材料中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可以看出国家政权由家族掌握,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周初确立宗法制,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

2、;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有关内容,故D项错误。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C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答案为C项。3.(2017吉林长春三模)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

3、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B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中尚书是中央机构不符,故A项错误;“尚书”的发展体现了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内外朝是汉代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汉代到隋唐尚书的职责变化不符,故C

4、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不能说明相的行政级别降低,故D项错误。4.(2017江苏南京三模)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B图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并未结束,故A项错误;图中三代不士者有300多人,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5、故C、D两项错误。5.(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C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6.(2017河南郑州三模)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

6、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和管理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解析:D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两个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分别是汉代的中朝和清代军机处,二者都是中央机构,没有体现出对地方统治和管理加强,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辅助皇帝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是行政处置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跪受笔录,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7、没有体现分化事权,故C项错误;汉代中朝和清代军机处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7.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C材料提到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说明商代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重视,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故A项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故D项

8、排除。8.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解析:B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再根据材料中各国船只的信息,能够说明唐朝海外贸易的繁荣,B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港口,故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提及的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D项错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

9、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解析:B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反映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不利于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亳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项错误。10.(2017湖南荆州质检)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

10、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解析:B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未涉及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相对于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而言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官营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故D项错误。1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A.政治中心的南移B.经济政策的改变C.四

11、大发明的应用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D结合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经济发展趋势由原来的面向西北内陆转为面向东南沿海,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为D。12.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海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竟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徐光启认为倭寇形成的原因之一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明朝采取闭关政策的影响C.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D.奸商借海禁拖欠日商货款解析:D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海禁政策实行后,奸商借口海禁,不付给日商货款,日商索取,奸商借口日本前来掳掠,以危言吓官府,故答案为D项。13.(2017山西晋

12、城二模)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A.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解析:A据材料中“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待鬼神态度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天神崇拜”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鬼神是“敬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4.(2017河北石家庄联考)西汉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

13、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又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这说明汉代法律()A.体现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B.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C.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D.执行中特别关注公平公正解析:C据材料,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在法律上都有免刑或减刑的情况,尤其是针对弱者,这说明中国汉代的法律具有人道色彩,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与老子的思想无关;D项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人道色彩,而不是公平公正。15.(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陈来在四书概说中说道:“到了宋代,从11世纪开始到清末,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四书,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的权威

14、是孔孟。从周孔到孔孟,从五经到四书,是中国文化、典籍和精神权威的一次重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A.四书是从五经内容里面取其精华出来的B.朱熹的历史影响比孔子的历史影响大C.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D.四书是孟子思想的集大成解析:A“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四书,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的权威是孔孟”表明四书是继承发展宋以前儒家思想的结果,故A项正确;朱熹的历史影响比孔子的历史影响大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四书不仅仅是孟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16.(2017湖南衡阳二模)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

15、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A.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解析:A儒家哲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即现实社会中“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实现人生抱负,故答案选A项。B项“三教合一”强调儒释道三者相互结合,与题意无关。题意无法体现维护皇权,排除C项。儒学信仰宗教化即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更多的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结果,故排除D项。17.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解析:B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文化专制是加强而不是松弛,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不少士大夫出现“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说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